Thursday, December 21, 2006

從金磚四國到新鑽十一國  21 Dec 06

這是有史以來財富轉移最快的時代。以前,一個國家的崛起或者隕落可能需要幾個世紀,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可能只有幾十年,或者更短。  

二零零一年,美國高盛公司經濟研究部主任占.奧尼爾(Jim O,Neill)為世界財富轉移提供了新的座標和想像,他提出了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在內的金磚四國(BRICs)。根據該報告,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於二零四一年超過美國,印度將於二零三五年趕過日本,俄國將於二零三零年趕過歐盟。到了二零四二年,金磚四國將超過當今的七大工業國美日德英法意加的總和。

過去五年,這四個國家中驗證了奧尼爾預言的開頭並給出了前進的速度。現在,奧尼爾將目光投向更多的新興國家,在他眼,一個「新鑽十一國」浮現。

在近日有關金磚四國概念推出五周年的總結報告中,奧尼爾認為,五年來金磚四國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十;對全球增長的總貢獻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三十附近;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四經濟大國。「我們目前認為,到二零三五年,金磚四國的經濟規模可能超過六大工業國。」  

就在「金磚四國」的概念從資本市場走紅,高盛適時推出了「新鑽十一國」—成長潛力僅次於金磚四國的十一個新興市場,包括巴基斯坦、埃及、印尼、伊朗、韓國、菲律賓、墨西哥、孟加拉、尼日利亞、土耳其、越南。  

奧尼爾認為,二零零五年金磚四國加上新鑽十一國的GDP總和,僅有G7國家的四分之一。但到二零三五年,這十五個國家將超越G7國家,成為未來的經濟領袖;到二零五零年,新鑽十一國的GDP總和將成長十一倍,達到相當於一個美國或四個日本的規模。  

許多人認為,「金磚四國」較低的經濟自由度對其未來的經濟增長具有不利影響。它們在經濟自由、司法清廉、市場機制等自由市場基石方面,仍無法和發達國家相提並論。同時也受制於未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整體變化。  

有更多人看到了「金磚四國」和「新鑽十一國」與美國經濟的相關性。奧尼爾也坦言,「如果美國經濟增長削弱或放緩的話,整個金磚四國的故事就會隨之消亡。」奧尼爾說,市場可能存在兩大風險:其一,通貨膨脹率意外上升;其二,西方保護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這對於金磚四國的影響尤為重要。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奢侈品牌   14 Dec 06

奢侈品牌之所以是奢侈品牌,取決其於昂貴的定價,並通過非常規的傳播手段,讓用戶潛移默化地接受品牌,理解品牌的內涵—簡而言之,就是接受奢侈品牌高價的理由。  

「為甚麼你會背LV的包?」  

「因為背LV就是背錢啊!」  

大家都知道ESPRIT,也知道LV,但是為甚麼當人們背ESPRIT的背包的時候,那種自信和自豪感遠不如使用LV的時候來得強烈呢?因為,大家都知道LV的價格有多麼昂貴,也知道LV從來都不打折。其本質是,「奢侈品牌」在起重要的暗示和聯想作用!  

「奢侈」,即「luxury」,用極其高昂的代價擁有某種物質或者因此而產生的體驗。  

奢侈品牌是相對於大眾品牌和高檔品牌來說的概念,這個概念並不精確,但是很清晰,其主要的特徵只有一個,就是相對高昂的價格。  

我們常說產品分檔次,指的實際上是同一類產品中存在不同的價格區間和位於不同價格區間的有不同的品牌。而不同的價格區間,實際上對應不同的顧客。買Rolex並佩帶的人和買Swatch並佩帶的不可能是一種人。

如果有一天,有人拿一塊四百元的Rolex打算賣給你,你會有甚麼反應?第一反應你可能會認為這塊是假表,或者是賊贓。但是假如通過Rolex的官方網站,你驚訝地發現Rolex的價格的確全球同步下調,那麼,原來花二萬元購買Rolex的消費者會憤怒地將這塊表扔在犄角旮旯,而再不佩帶。這個品牌將自己的檔次主動降低,它原有的顧客認為這個品牌不再值錢,就會離它而去。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就是前車之鑒。  

奢侈品牌的商品當然賣得愈多愈好,這樣才可能賺到更多的錢;但是一旦它降低了自己的價格,它就立刻失去了奢侈品牌的意義,進而失去了人們對它的渴望。所以,奢侈品牌的必須定一個相對「奢侈」的價。而且,重要的是,一般大眾也必須知道這個奢侈品牌的「昂貴」。  

而奢侈品牌與奢侈之間的核心區別在於:用高昂的代價擁有一個符號—品牌。LV最好賣的手包還是它的Logo最醒目的那一款。男人們的T恤上如果不出現Armani的字樣,似乎就不是那麼瀟灑。  奢侈品牌,因為其昂貴的價格,承擔了一個重要的使命:成為能夠承擔擁有奢侈品牌這一昂貴代價的人群的特定符號!就像爵位、姓氏、徽章等曾經是貴族階層的符號一樣,奢侈品牌的符號意義就是:成功和富裕。而成功和富裕是經濟社會中人們奮鬥的目標、嚮往的狀態。這樣,擁有奢侈品牌的特定人群通過它與外界交流,以之來標明自己的人群屬性,與其他的人群相區分,並獲得各種人群的認同。

Friday, December 08, 2006

四年後中國最賺錢職業  7 Dec 06

我在網站上看到一個關於「中國四年後最有賺錢能力職業」的報告。這報告綜合了專業招聘網站所做的調研,以及雅虎中國今年所做的中產階級調查,並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請專家預計出四年後的職場新趨勢:  

一、即時傳譯:即時傳譯被稱為「廿一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隨中國對外經濟交流的增多和奧運會帶來的「會務商機」的湧現,需要愈來愈多的即時傳譯。現時即時傳譯的價碼是每小時四千元到八千元。四年之後入駐中國和北京的外國大公司愈來愈多,這一行肯定更吃香,一年掙個三、四十萬元應該很輕鬆的。  

二、3G工程師:據計世資訊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稱,估計內地3G人才缺口將達到五十萬人以上,預計四年之後3G工程師的基本年薪會在十五萬元至二十萬元。  

三、網絡媒體人才:目前,類似於在新浪和搜狐的網絡編輯的月薪都在五千元左右、中等職位的收入在八千元至一萬元。相信四年之後整個網絡媒體的廣告收入愈來愈多的時候,從業人員會有一個更好的回報。  

四、物流師: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為六百餘萬人。目前物流從業人員當中擁有大學學歷以上的僅佔百分之二十一。現在一年就能掙個七萬元至十萬元,估計四年之後只會多不會少,因為能源愈來愈短缺。  

五、系統集成工程師:一名剛剛畢業,毫無經驗的大學生應聘系統集成工程師之後的薪金是年薪八萬元。未來系統集成工程師應該是一路走高的職業。  

六、環境工程師:按照國際通行的慣例計算,大陸在環境工程師方面的缺口在四十二萬人左右。隨內地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內地園林設計師、景觀設計師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  

七、精算師:中國被世界保險界認可的精算師不足十人,「準精算師」四十多人,在當今的內地人才市場上,精算師可謂鳳毛麟角。精算師目前在國外的平均年薪達十萬美元,內地目前月薪也在一萬元以上。四年以後,隨人們對於保險認識的加強,保險行業的興起必然會需要更多的精算師。  

八、報關員:中國「入世」後,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使得對報關員的需求增加。據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網顯示的資料,報關員目前的收入每月在五千元至八千元之間,目前在貿易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報關員月薪都在七、八千元。未來幾年內,就業市場對報關員的需求將有數十倍的增長。  

九、中西醫師/醫藥銷售:目前的醫藥行業月薪水準在三千元到五千元,相信四年之後會有一個更好的薪金水準。  

十、註冊會計師:根據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至少急需三十五萬名註冊會計師。目前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應屆畢業生月薪大都在五六千元,再加上每年豐厚的獎金,收入會超過十萬元。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十大Web2.0網站點評  30 Nov 06

「Web2.0」是互聯網世界最新的趨勢,以「用戶創造內容和驅動」為標誌。相對於其他傳統概念,Web2.0雖然出現才僅僅幾年,但是它已經急劇的成熟起來,變成了當今互聯網上最熱門的話題,也預示了未來互聯網發展的方向。這,讓我點評十個現在最火紅的Web2.0網站。

一、Myspace.com:這是當今美國互聯網上最炙手可熱的網站。Myspace成功的秘訣並不在於它所提供的功能或是用戶介面,真正原因在於它對於社區的專注,以及用戶對於自己的頁面的極大的控制權利。Myspace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社交的舞台。  

二、WordPress:是一個Blog網站。WordPress.com迷人的是,其構成軟體是真正的開發源代碼軟體。此外,WordPress.com的基礎服務是完全免費的。  

三、Flickr:是第一個真正的具有突破性意義的Web2.0網站,因為它對於「標籤(Tagging)」的創造性使用和對於社區的深刻理解。當它被Yahoo!公司收購後,自身的發展和改進也並沒有因此而減緩。  

四、YouTube:是看視像的最流行網站。沒有任何人懷疑YouTube本身所具有極大的價值。它獲取了大量的線上的年輕一代消費者。Google公司已經用十六億五千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YouTube。  

五、Revver和MetaCafe:雖然不像YouTube那樣出名,但是通過向視頻製作者們提供金錢的回饋,這兩個視頻網站也已經在近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憑藉利潤分享的盈利模型和與YouTube相似的運行模式,現在這兩個網站的發展事態非常的良好。  

六、Newsvine:這個網站展示了二十一世紀的新聞網站究竟應該是甚麼樣子的。通過彙集和整合多個新聞來源,你可以讀到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但是Newsvine還能為你提供讀者的相關回饋,以及一個強大的,能夠對你每天所閱讀的新聞進行補充的網路社區。  

七、Yahoo:這份排行榜上最大的也是最強的公司,它對於未來互聯網發展方向有一種天生的直覺。通過先前對於Flickr和del.icio.us的收購,Yahoo理解了「憑藉用戶創造內容」的社交性網站的價值。  

八、Digg:關於Digg,網絡上的相關討論文章已經鋪天蓋地。Digg採用了一個古老的學術理念,然後用一種讓人上癮的方法把它實現了出來。它在兩個月的發展過程中,就獲得了超過五十萬的註冊用戶,這種發展速度是無人可以匹敵的。  

九、Skype:如果你要使用網絡電話,那就使用Skype吧!這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全部。  

十、Facebook:這是美國版的校友錄,不過更加的有趣,功能也更加的強大,很有可能以十億美元的身價成為Yahoo的下一個收購對象。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財富五百強的啟示  23 Nov 06

最新的「財富五百強」名單出爐了。這個名單,在國外和內地都甚具代表性,也是美國《財富雜誌》最有代表性的內容。我記得,跟內地的官方機構合辦一些活動時候,對方總會要求我們邀請「財富五百強」的企業參與,彷彿這些企業,就代表了全球實力最強的企業一般,主宰了世界經濟。其實,五百強當中也有企業是虧本的。五百強是按營業額排名,並非以贏利或市值來排名。所謂「強」是需要有「註釋」的。  

看看最新的名單,去年的榜首「沃爾瑪」(Wal Mart Stores)已經被擠到第二位了。新的冠軍是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埃克森—美孚的贏利也是在「五百強」之首,可說是實至名歸。而榜首十位,除了埃克森—美孚,還有皇家荷蘭殼牌(Royal Dutch Shell),英國石油(BP),雪佛龍(Chevron)和大陸飛利浦(Conoco Phillips)共五家石油公司;另外,屬於汽車生產商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戴姆勒—克萊斯勒(Diamler Chrysler),豐田(Toyota)和福特(Ford)也在頭十名。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則只能緊跟在第十一位。

從這個排名,我們不難發現跟能源有關的企業,已經雄霸世界了。這也許拜過去長達十年的行業整合,加上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所賜。事實上,能源短缺的問題一天不能好好的解決,這些企業總會成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  

仔細看「五百強」的資料,我們還會發現很多有趣和值得參考的東西:

一、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雖然排在第五位,但是論虧損程度,在「五百強」中也排名第三。虧損最多的是電訊公司Vodafone。

二、雖然排在頭十位的有四家是汽車生產商,可是論贏利,排在「五百強」最高的豐田(Toyota)也只能排到十四位;「贏利榜」上比豐田排得前的包括了八家能源企業,和三家銀行集團(包括匯豐銀行)以及微軟(Microsoft)。

三、僱員人數超過一百萬的只有兩家:「沃爾瑪」(Wal Mart Stores)和中國的中石油(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四、上榜的中國(包括香港)企業有二十家,以中石化(Sinopec)為首(二十三位);和黃集團則排第二百五十九位,是唯一上榜的香港企業(匯豐銀行屬於英國企業)。

五、各行業的領頭企業包括:

航空:法航—荷航(Air France-KLM);

航太與防務:波音(Boeing);

服裝:Christian Dior;

銀行:花旗集團(Citigroup);

飲料:可口可樂(Coca Cola);

電腦服務與軟體:微軟(Microsoft);

電腦和辦公設備:IBM;

電子電氣設備:西門子(Siemens);

娛樂:時代華納(Time Warner);

超級市場:家樂福(Carrefour);

百貨店:沃爾馬(Wal Mart Stores);

個人用品:寶潔(Procter & Gamble);

郵遞:聯邦快遞(UPS);

人壽保險:ING Group;

非人壽保險:安聯(Allianz);

通訊設備:諾基亞(Nokia);

製藥:輝瑞(Pfizer);

證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電子元件:英代爾(Intel);

貿易:三菱(Mitsubishi)。

Thursday, November 16, 2006

《週末畫報》現象  

在內地,提起消閒性刊物,差不多每個人都會想起《週末畫報》。它不但讀者愛讀,也是廣告商最「喜歡」的媒體。是甚麼「方程式」可以讓它叫好又叫座呢?  

我有一個在內地廣告公司當媒體購買總監的朋友,在他的「博客」上,寫了一些見解:「《週末畫報》是一個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照廣告商的需要而出現的一個媒體。」  

從外觀來講:超大幅光銅紙,作為承載客戶廣告的載體,真是要多體面有多體面。  

從內容設置來講:一本四冊—新聞版/財富版/生活版/城市版,這四個版的設置是很有用心的,直指除了專業類小眾雜誌之外的全部雜誌的全部客戶。你說你的客戶關心時政?我有啊!你說你的客戶關心財經?我有啊……以此類推。所以,從廣告的角度來講,《週末畫報》是大部分雜誌的競爭對手。  

從管道上來講,不說報攤上能賣多少份,《週末畫報》首創了在商務人士活動場地點擺放的發行方式。其實也有很多雜誌這麼做,甚至後來很多模仿《週末畫報》的擺放雜誌的發行策略,但是沒有人可以做到《週末畫報》那麼徹底。而且,這種努力是矢志不渝的。一個商務人士在北京、上海、廣州這幾個大城市所有可能涉足的場所,都有《週末畫報》的擺放。它那麼奪目地以它獨特而始終如一的「VI」吸引你的眼球。雖然,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會從架子上把報紙拿下來翻閱,然而最少,「週末畫報」這四個大字,是被深深地刻在腦子了。  

這樣的處心積慮和不懈努力是有回報的,今天任何一個雜誌同仁,都會對《週末畫報》的成績點頭稱是。不管怎樣,他們的高端消費品和奢侈品的廣告業績令大家很眼熱。  

不可能讓人不覺得《週末畫報》的經營方式是純商業的,因為它的所有動作的目標是相當明確的—「賺錢」,相當單純而容易發力的目標。  

作為一個算得上是資深的「雜誌人」,我認為《週末畫報》的成功,是在適當的時候(中國人開始富起來,最想吸收新的,尤其是國外的常識和產品資訊的時候),做了最適合讀者的內容(提升生活品味的內容,美麗的圖片),而這些內容又正是廣告商最想要的平台。於是,三贏的條件就形成了。加上鋪天蓋地的分銷管道,製造了廣泛的「目光」接觸,簡單的宣傳帶來無限的效果;《週末畫報》在面世不久已立於不敗之地了。可是,《週末畫報》的內容,實在不算十分精彩,換了在別的地方,可能只是普通的刊物,絕對不會流行起來。所以,我認為《週末畫報》的真正成功,是在於中國人的「品味」和「視野」,跟國外還有一段距離,而《週末畫報》正好填補了這個空間,建立了成功的基礎。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老百姓的搵錢伎倆  9 Nov 06

上星期到北京出差,參加了一個有關「特許經營」的展覽會。看見了三個有趣現象,值得和讀者分享。  

我住的酒店離開北京的辦公室只需步行約十分鐘,途中會經過國貿的展館。早上八點多,已經看見一條人龍,在排隊進入這個「特許經營」的展覽會。但是很奇怪,在人龍的兩旁,站了很多穿得特別樸素,一點也不像生意人,或者是行政人員的「老百姓」。他們一直在跟排隊的人群聊天。我覺得特別奇怪。  

在辦公室工作到中午,便和同事走到展場。因為我們公司是主辦機構,所以我們也根本不用買門票,只需要出示卡片,便能拿到證件,隨時進出展場。正當我們步向入口,就有幾個早上我見過的「老百姓」,對我們說只需要十元,便可拿到原本需要二十元的入場證。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拿離開了的參觀者的證件轉賣給正要參觀的人,從中取利。那他們又怎麼樣拿到這些證件呢?  在我離開展館的時候,我完全明白了。因為,同一個「老百姓」,在我步出展館的時候,拿了兩元出來,想向我購買我的證件!真聰明啊!這位「老百姓」在做貿易生意,創造了三贏局面:買證件的人以二十元買門票,離開時賣了兩元,即是門票只需十八元;後來買證件的人更只需十元,便可以進入展館,省了十元;而「老百姓」自己,以二元買證件,以十元賣給後來參觀的人,也賺了八元。假如他能一天做十次「轉賣」,收入便有八十元,實在不錯。  

同行的同事告訴我,「老百姓」還有別的賺錢方法,是我沒有想過的。  

他說,一般而言,參加這些展覽會的參展商,很多都會大量印刷宣傳品。可是,很多拿了這些宣傳品的參觀者,到最後都會把宣傳品丟掉。這樣,又造就了「老百姓」的賺錢機會。這話怎說?  說回剛才的展覽會,參觀者離場時,有不少就把拿了的宣傳品丟掉。「老百姓」就立刻把這些「廢物」撿回來,然後收集,分類。把同樣的宣傳品堆成一疊,賣回給參展商。參展商一般都願意以幾元的價格,買回一百張這些宣傳品,省了再印的費用。而「老百姓」也賺到錢,可說是皆大歡喜。  

另外一個有趣現象,是關於參展商的。  

眾所周知,授予特許經營權的機構或品牌,一般都擁有一套特別的經營方式或是秘訣,又或是它們有很高的品牌價值,讓加盟者可以省卻龐大的宣傳費用。但是,不少內地特許經營的授權者,卻其實本身抄了國際品牌的標誌,經營方式等,完全侵犯了別人的版權!而其中最矚目的,是仿照「星巴克」咖啡店的綠色圓形標誌的,有超過兩家!明顯地,它們並非「星巴克」咖啡店的加盟店啊!但他們居然成為授權店?  

無論如何,中國人是聰明的,不只懂「打擦邊球」,為賺錢也各出奇謀,讓人大開眼界!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提拔銷售明星的陷阱  1 Nov 06

「我們需要一名新的銷售經理,提拔Tom吧,他是我們的銷售人員中業績最好的。」  
「不行!我們不能少了Tom的業務量。」  
「沒問題。他可以一邊做銷售經理,一邊還繼續拜訪他的主要客戶。」

對於以上對話你也許並不陌生,但你沒有認識到它背後的謬誤。在銷售領域,成為一名銷售經理的主要條件好像就是先成為業績拔尖的銷售員。僅僅基於業績就把你的頂尖銷售員晉升為銷售經理是不明智的。如果你真的相信銷售經理可以既管理好銷售團隊,又能獨自維護一些大客戶,那你成功的機會就更加渺茫了。  

事實上,成為一名成功的銷售經理與成為一名成功的銷售員所需要的技能是不同的。銷售是需要由專業人員來從事的一門職業,管理好一群具有成功銷售特質的專業人員並非易事。  

瞭解一下銷售部門的管理者在提拔員工為銷售經理時常犯的錯誤,有助於你更好地確定公司哪個銷售員有可能成為成功的銷售經理。  

一、錯誤提拔抗拒行政事務的人  

或許沒有一個銷售員會喜歡文書工作和行政任務。然而,一個傑出的銷售經理應該是以流程為導向的。他明白銷售成功靠的是最佳實踐,而最佳實踐是圍繞流程而打造的。銷售效率依賴於可重複使用的最佳實踐。傑出的銷售經理會在團隊創造一種文化,以消除銷售員對流程、結構以及詳細的書面行動計畫與生俱來的反感。  

二、錯誤提拔教練技能薄弱的人  

人際關係資產仍然是驅動銷售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然而與顧客的關係迥異於和同僚、下屬以及高層管理者間的關係。一個傑出的銷售經理會努力在自己和銷售隊伍之間建立足夠的人際關係資產,從而能夠在給銷售員做工作評估時,給他們提供有效的訓練和指導。他明白自己必須管理好銷售員的銷售活動並考核其結果。  

三、錯誤提拔忽視自我提高的人  

要成為高效的銷售管理者,領導技能極為重要。要贏得銷售隊伍的尊重和信任,關鍵是要認清需要,使自己的管理風格不僅滿足環境的要求,而且能適應不同銷售員個體的要求。一個成功的銷售管理者必須具備識別和培養人才的能力;一個傑出的銷售經理能夠慧眼識才,並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他還懂得如何巧妙地僱人,更懂得如何巧妙地炒人。  

四、錯誤提拔坐享其成的人  

你需要尋找具有戰略思考能力的銷售經理。這樣的人願意為了公司的長期成功而犧牲個人利益。要確保他對業績所設的個人目標與公司在產品開發、市場細分、供應商開發以及利潤措施方面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你需要尋找善於溝通尤其是善於傾聽的銷售經理,傾聽技巧往往被一些最優秀的銷售員所忽略。

Thursday, October 26, 2006

高成就者的反常思維  26 Oct 06

筆者不論在港澳地區,還是在內地,以至於參考不少書刊,認識到不少高成就者(high achiever),其實都有不少共通點。可是,這些共通點,卻與一般人的「忠告」,十分不同。這是值得不少中高級行政人員,以及新加入社會工作,並期望有一天會成為「高成就者」的人作為參考的。  

(一)要時刻動腦筋:不少高成就者,往往並非經常動腦筋的人。要動腦筋,也只是在行動之前,先作周詳的計劃和部署。而最可能的,是高成就者懂得「槓桿」這基本原理,他們會找最好的人為他工作,自己作不來的,便把工作外判,他們只作最佳的判斷。到真正執行時,往往甚麼都不去想。  

(二)要放鬆:高成就者很少放鬆自己,相反,他們歡迎壓力,因為他們視壓力為動力的泉源。就算能放鬆下來,也時刻盤算怎樣走下一步,怎樣能完善自己,令自己進步。  

(三)了解你的極限:對高成就者而言,是沒有極限的。也許有人認為生命的盡頭,就是高成就者的極限。事實是,高成就者會把事業延續至下一代,要企業能在他生命完結後,一樣能創高峰。因此,他們只會每天追求卓越,突破頂峰。  

(四)設定目標:高成就者腦中想的,是夢想,並非目標。夢想並非短期能實現的,夢想更可能對一般人而言,更是不切實際,無可能會實現的。完成目標只是一個過程,一個基本的需要;完成一系列艱難的目標,夢想才會有可能實現。  

(五)努力工作:高成就者知道勤奮只是「工人」或「勞動者」的特質。他們知道何時該停下來,想一想。何時必須讓身心輕鬆一下,盡情玩樂一番。讓腦袋可以休息、充電。  

(六)做一個有團隊精神的人:這跟一般企業的意願很不一致。高成就者經常是反常思維的人,更沒有想過要其他人認同,而只會依自己的想法行事。這亦解釋了為甚麼他們會與眾不同,出類拔萃。而他們亦因此多半不是「高級打工仔」,而是創業者,或是從事像藝人、球星這類事業。  

(七)將風險最小化:高成就者喜愛風險,深明高風險會帶來高回報,並享受迎接風險所帶來的挑戰及樂趣!

Sunday, October 22, 2006

十大創業竅門  19 Oct 06

一個名為「世界創業試驗室」的組織有以下的分析:

從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特點來看,人們的工作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政府公務員、僱員、老闆。   

恐怕很多人都想自己做老闆,但是誰都知道,老闆有老闆的難處,並非人人都當得了老闆。做一個賺錢的老闆,一個事業有成的老闆是需要勤奮和智慧的。任何事業都是由小到大,在不斷總結經驗、積累資金的過程中,慢慢發展起來的。我們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發展特點,總結出了以下十大竅門:  

一、將創業資金數額減到最低,別舉債,別投入全部家庭儲蓄。成功機會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新事業,不值得這樣冒險。你計畫的事業要由現有的構想和你個人才華及專長做起,而且只需要少許現金。  

二、學習銷售自己身為企業經營者,只要你知道如何銷售自己,初期投資並不需要準備大筆資金。  

三、對客戶要大方,新事業不宜對顧客收費過高,甚至為顧客提供免費服務,讓他們知道你能做甚麼。就算沒有簽約,他們也會介紹其他付費客戶。有時,要懂得小魚釣大魚的道理。  

四、開始時條件不妨簡陋些,筆者曾在臥房一角,以一桌、一椅、一台小電腦,開創顧問公司。五年內,公司收入超過五十萬元,規模逐漸擴大至有自己的辦公室和十二位員工。  

五、一切非電腦化打字機及人工作業方式,在目前市場上已無競爭力,書信往返、會計、市場、文書、銷售都不例外。從第一天開始營業即要使用電腦。  

六、把會計、書信等行政工作留到夜晚。這些事絕對不能佔用朝九晚五的時段。這個黃金時段只能用來建立人際關係,作簡報、打電話,或與客戶面對面交談。  

七、愛你的顧客,永遠,有禮貌地和顧客說話,不論他們有時多麼令你生氣。記住,顧客不僅是上帝,還是獨裁者,要盡力使顧客滿意。我經常超越合約專案,提供更多服務,超過顧客期望,這便是小企業主最好的廣告方式。  

八、開始不成功也要繼續努力,絕對不要放棄,成功經常就在失敗的前方。失敗代表你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只要失敗次數增加,努力的時間夠長,途中做出聰明的選擇,你終會成功。  

九、獨自經營開始創業時,避免邀其他人合夥。合夥就像婚姻,統計顯示,婚姻的合夥關係,兩對中就有一對以離婚收場。一般來說,如果你想創業,最好自己創業。  

十、安排休閒時間,儘管待辦事項堆積如山,也要強迫自己星期六或星期日休息一天。因為休假使人愉快和喜悅。撥出時間運動,和家人出遊,甚至看場電影,暫時拋開業務,工作反而更有效率。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在內地要懂PRC  12 oct 2006

最近認識了不少在內地創業或工作的朋友。他們有的在八十年代已北上「掘金」,經歷過中國大陸不少社會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變遷和改革,亦深深體驗過在內地工作的種種辛酸。不過,大部分都說,從不後悔把工作基地遷到內地,因為港澳地區市場實在太小,競爭也特別厲害。他們寧可擁有特區政府的身份證,可自由地來往中港澳台,但選擇在內地消費,在一個龐大的市場做生意,以港澳人的智慧和辛勞,賺取內地顧客的金錢。  

筆者雖然一直認為中國將會是世界未來,中國市場之龐大,發展潛力的巨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難以比擬的,作為一個在殖民地長大的中國人,得以接受西方的教育,會以英語溝通,在中國確實是有不少優勢的。可是,要真正地創業,好好地工作,總遇到不少困難。比如說,法律保障的問題、適應生活的問題、溝通障礙的問題,甚至是太多不合邏輯的事情卻經常會發生。  

內地朋友說,在PRC工作,你得了解甚麼是在內地要懂PRC在內地要懂PRC   

P,就是Patience(耐心)。就是要有心理準備,凡事都需要時間。內地人對「死線」(deadline)的概念跟外地人很不同,做甚麼事情都好像不太急一般。有時,你急時對方卻一臉好整以暇,把你氣得半死。有時,甚至做些法律上的「灰色地帶」,也讓你緊張得不得了。在中國,沒有耐性、太輕率地作決定的後果,就只有一敗塗地。要贏,只有他比你急才成。

R,就是Relationship(關係)。在中國人的社會,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關鍵字。中國人的信任,並非是白紙黑字的,合同只是形式,信譽才重要。信譽也不是建基於品德和承諾那麼簡單,是建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你跟某官的秘書很熟、你的同學是某領導的表弟等等,這些才是「關係」!  

最後,就是C,即Culture(文化)。語言是重要的,不說普通話在內地是「死路一條」。在上海能說上海話、在四川能說四川話肯定是大有幫助,適應別人的說話方式、做事習慣、居住的環境、禮儀等等,都是「文化」因素。港澳人過往一直心存高高在上的態度,就是造成「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最大的原因。很簡單,在內地,「官」最大,不能不給面子;在特區,我們天天罵官,最不給面子!  

在PRC,而不懂「PRC」,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Friday, October 06, 2006

賺錢的生意  5 Oct 06

和朋友討論,做哪一行的生意「最搵錢」?大家一致同意,最能賺踐的生意必要是那些顧客不得不付錢買一些其實成本甚低的產品或服務。而且,這些產品或服務,假若顧客不購買的話,還會嚴重影響自己或其他人的前途、聲譽、品格。  

其實,歸納而言,為了嬰兒或學童成長所產生的消費,以及為了親人生病或過世所產生的消費,便屬於這類「最搵錢」的生意。  

從一個準母親第一天知道懷孕起,準父母便必須綢繆看最好的婦科醫生、服用最佳的補品、準備嬰兒床、玩具、衣服、紙尿片、奶粉、器皿等等。從嬰兒出生後至成為學童,便要添置各類不同的家具、買玩具、買衣服鞋襪、上幼稚園要交學費、書簿費、雜費;家中多了一個幼兒,可能還要招聘外傭;小孩還可能要參加繪畫班、體操班、唱遊班、補習班等。成長過程中,當然少不了會辦生日會、到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遊玩。  

單是以上簡單列出的,已可以知道父母為一個新生兒的學業、健康和成長,會花掉多少金錢。在有同儕壓力(Peer group pressure)的情況下,更可能不甚精打細算,而付出大量的純感性消費。  

因此,大家都說辦幼稚園、補習班、玩具店、小童服裝店等都是「搵錢生意」,只要「訴求」(appeal)充分打動大人,不愁賺不到錢。  

另外一門生意,簡單說就是「發死人財」。面對一個病危的人,其親朋戚友都處於不佳的精神狀態,有時會不惜工本,用極不合理的價錢找「最好」的醫生、住「最貴」的病房、買「最神奇」的藥品。到病人終於撒手塵世,家屬都陷於極度哀痛的情況下,為表孝心,亦會用不合理的價錢去光顧殯儀服務。有時,甚至會因親友壓力,租最好的靈堂、燒紙紮用品、買安置骨灰的靈位、訂購貴一點的棺木。  

每次聽到「他是你的爸爸、你不訂一副好的棺木?」或「她是你的婆婆,難道你不想她葬得風光點?」這些說話時,家屬都常常只有付多一點錢,避免被人說「不孝」。  

可以肯定,「發死人財」的一次性消費足以令你瞠目結舌。可是,朋友都說,這樣「陰功」的事,我們寧可避之則吉。  

事實上,「發小孩財」時,我們都見到開心雀躍的顧客面孔,產品和服務又五花八門,講求營銷技巧,做生意也做得開心些。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新經理的錯誤  28 Sept 06

最近瀏覽互聯網,看到一個有關經理的調查,題目是「新經理上任,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甚麼?」  我認識很多朋友,當他們離開本來的公司,到一家新的公司工作,又或是到了一個新的部門當主管,總會有適應的問題。

最近,老朋友H君,轉投了一間新的公司,要到內地負責一個超過七十人的部門,而同一個集團還有超過一千五百人。這是一個跨國企業,有三十六年的歷史,自然也有一套很獨特的文化。H君在還沒有上班,到他已經上任了一個月,公司高層和他自己,都沒有懷疑他的工作能力,不過,就對他能否適應公司文化非常關注。天天要提醒他不能以過去的一些他自己認為正確的做法,在新公司也行得通。  

對於所有新主管來講,急於建立威信,急於立功是很普通的想法。可是,這也不一定能讓別人容易接受。尤其是作為一個外地人在內地工作,這個更要小心。  

先再說關於那個調查的結果:百分之三十的人認為,新經理上任,最容易犯的錯是「管得太細,希望同事按照他的那一套去做」。簡單說,就是新經理要從新建立一套他自己認為是對的工作方式,甚至是方便他自己的方式,而沒有理會同事也需要改變本來的方式。這個特別容易造成上司和下屬之間的矛盾。新經理威信建不成,反而會令到同事感到不滿。  

此外,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人認為,「新經理做的太多,對下屬不放權是不對的」。這個完全是信任的問題。沒有信任,又怎能合作愉快呢?另外,「感性先行,判斷錯誤」,「用同一方式管理所有員工」,「不能以身作則,缺乏自律」,都是新經理常犯的錯誤。  

又說說H君在新公司第一個月的情況。他上任前,他的上司已經幫他準備了一連串的培訓和探訪活動。他要跟所有歸他管的部門的主管見面,但並不是由他來告訴主管們他的處事方式,而是反過來,由主管們告訴他現在的方式,公司的要求和文化,讓他能去適應。然後,他必須盡快拜訪全國主要的辦事處:北京、上海、廣州等等,去理解不同主管的工作方式,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果然,作為一家大公司,他要學習的東西確實很多,也絕對不能「管得太細,希望同事按照他的那一套去做」,更不能「對下屬不放權」。相反,他已經擁有一個很好很強的團隊,在新上任這段時期,他要做的就是要適應和習慣,等觀察了一段日子,發覺有甚麼需要改善,他才提出他的想法。  

事實上,新經理上任,最必要是「團隊重建」,不是說本來的團隊一定不好,而是這個團隊換了一個領袖,就有一個了解的過程。新經理必須要虛心,多聽下屬的意見,然後循序漸進,慢慢提升士氣,讓下屬尊敬,這樣,才能建立和維持高效能的團隊,幫你建基立業。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LEGO重振雄風  21 Sept 06

我記得,在我六歲生日那天,我的姑姐送了一份禮物給我—一盒樂高積木(LEGO)。自此,我喜愛了LEGO,每天砌出不同的東西—房屋、坦克車、陸軍基地等。LEGO激發了我的創意潛能,也讓我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而LEGO這個品牌,亦是我的至愛,我擁有它的原子筆、手表、相架、T恤。  

終於,在今年六月,我到了丹麥的比隆市(Billund),找到了LEGO的總部,帶朝聖的心情,走進了樂高樂園(LEGO LAND)玩了一天。  

先說說LEGO的歷史。一九三二年,木匠奧利.基斯坦森(Ole K.Christensen)創立了LEGO。LEGO這字源自丹麥語leg godt(「好玩」的意思)。自此,指引LEGO的,就是想像力和創造力,而不是結構和規則。不少我們這一輩的人,都是由LEGO陪伴成長的。  

可是,踏入九十年代,孩子們便進入了科技時代了。小孩不再砌積木、玩模型或與鄰居一起玩「猜皇帝」或「大風吹」;而改為玩電腦遊戲、沉迷電視卡通片。LEGO已不再是孩子恩物。而亦因此,LEGO的經營愈來愈困難。到了二零零四年,LEGO每年虧損數億美元。股東們意識到,改變的時候到了。  

二零零五年,LEGO委任了只有三十七歲的行政總裁約根.克魯德斯托(Jorgen V. Knudstorp)。他只有一個任務,就是令LEGO轉虧為盈。  

首先,他大肆裁員,單在比隆市已裁減了一千名員工(比隆市的人口只有六千五百人)!然後,他把製造業務外包給如捷克般其他低成本國家。跟,他眼於產品營銷管理。譬如說,從前一組六個消防員可以有六套制服,他把一組消防員減至四個人,都穿相同的制服,這是節省成本的細節。而最令人矚目的舉動,就是把整盤樂高樂園的生意賣掉,套現五億美元。二零零五年底,LEGO的收益上漲了百分之十二,達到十二億美元,淨利潤增加了八千七百萬美元。  

對我來說,LEGO怎樣經營也不會影響這個品牌在我心中的地位,因為LEGO代表的創意,早已深深植根在我腦的基因。  

可是,從經營角度來看,LEGO實在是把本地企業變成跨國企業,從而利用了「抹平了世界」(A Flat World)帶來的競爭力增長,把自己重新定位,成為一個營利企業的經典個案。  

現在,我們會期望LEGO仍有蝙蝠俠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星球大戰系列的玩具,完全是因為LEGO勇於跨出重要一步,成為真正的跨國企業的結果。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世界是平的  14 Sept 06

近一年,被美國企業界、學術界提及得最多的書籍,是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著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意思是全球化企業(Globalization)的來臨。今天的營商環境,跟九十年代之前比較,已是完全兩回事了。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便解讀了這些現象,它的成因和結果。佛里曼指,造成「世界是平的」這個今天的結果,全憑十大「推土機」:  

(一)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這天,柏林圍牆被人民推倒了,隨之而來的是東西方社會冷戰的結束,東歐極權共產國家制度的瓦解。大量的東歐人民被釋放了,產生了大量的廉價勞工、極大的新市場、大量的新企業家等,東西方的企業交流亦促進了世界貿易關係。不少西方企業到東歐設點,不少東歐人民也到了西方創業、工作。  

(二)一九九五年八月九日:這天,「網景」(Netscape Navigator)上市了。「網景」是第一個互聯網瀏覽器,它的出現,令全世界資訊變得更流通,令互聯網普及,亦因而產生了以後大量的電子貿易(e-commerce)。  

(三)工作流軟體:企業可以利用相容的軟體,以最快的速度得悉營運狀況,取代了事事以人手操作,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四)開放資源碼:Linus的出現直接挑戰微軟(Microsoft),因為Linus正是一個開放的平台,讓任何人得以改善電腦軟件的質素。  

(五)外包:就是把工作外判,而這種外判,更可以是跨國的。印度的電話服務中心為歐美的企業服務,便是最佳例子。  

(六)岸外生產:眾所周知,大部分國際名牌服飾、電器等產品,都在中國及東南亞生產,這是利用最低成本生產的最好方法。  

(七)供應鍵:沃爾瑪(Wal-mart)建立了最佳的物流中心,把供應鍵的增值減至最低,令產品得以極低廉的價格出售。  

(八)內包:UPS是快遞公司,但也替客戶的顧客修理電腦。因為自設修理中心,比快遞物件到客戶的修理中心,更節省客戶的金錢。  

(九)資訊搜尋:Yahoo!、Google、百度等搜尋器,令資訊變得容易傳達,成本大大減低。  

(十)輕科技:手機、Blackberry、無線寬頻上網等這些輕科技,把人與人的距離縮短了,亦令溝通的障礙掃除了!

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印度是冒起的明星  7 Sept 06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僅次於中國,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可是,在現代歷史中,印度一直只屬發展中國家,而且一直落後於「亞洲四小龍」之後。  

四十年代末期,印度總理尼赫魯,倡辦了七所類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印度理工學院,栽培了大量理科人才。可惜,這些尖子的科學家,在本土毫無用武之地,惟有移民到歐美,為其他跨國企業效力。  

至九十年代中,美國網絡科技起飛,互聯網之都,位於加州的矽谷(Silicon Valley)的大量企業,聘用了不少印度的科技人才。可是,踏入本世紀初,過度膨脹的互聯網經濟終於崩潰,這個泡沫的爆破,亦釀成不少印度籍的從業員失業,其中不少亦回流到印度。這個契機,反而造成了一個稱為印度矽谷的地方的起飛。這個城市叫班加洛(Bangalore)。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為撰寫此書作資料搜集時,曾經實地採訪過班加洛這城市。更被這城市所呈現的各種現象和經濟情況,引發他寫作此書的動機。  

在班加洛,有不少跨國大企業在此駐點,包括微軟(Microsoft)、IBM、惠普(HP)、通用電子(General Electric)等。班加洛有的是最佳的科技研發人才、最便宜的人力資源、低廉的運作成本等,是歐美大企業最佳的後勤基地。通過發達的通訊設施,班加洛和美國在時間上更能互相補足。  

由於印度是前英國殖民地,印度人都懂英語。這亦令班加洛這地方,成為歐美不少大企業設立電話客戶服務中心的地點。佛里曼曾參觀過一個名為「24/7中心」的地方,這有超過二十四萬名員工!每天都為世界上超過一萬個企業提供電話客戶服務支援。而打電話來的顧客或查詢者,根本不會知道原來正在處理他們的個案的人,竟然身在印度!這個情況,其實跟不少香港企業把其電話客戶服務或電話推廣中心,設在說廣州話的廣州一樣。很多香港人根本不知道,原來「秘書台」的「秘書」們,根本是中國內地人!  

印度成為了全球科技起飛的得益者,印度人的就業機會和賺錢能力也得以大大提高,印度的經濟也獲得大大改善。  

今天,印度已被稱為「金磚四國」(BRICS)之一(其他三國是巴西、俄羅斯和中國),是本世紀一顆不能忽視的明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是舉足輕重。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杜拜要做「世界第一」  31 Aug 06

二十世紀,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聽過「杜拜」(或稱「迪拜」Dubai)這個城市。今天,這個城市已因為一間似帆船外形,建在海中人工島上的「七星級」超豪華酒店而舉世知名。還有的是三個人工建成的棕櫚島,快將建成外貌如世界地圖般的世界島,在沙漠中的杜拜滑雪場,以及差不多所有遊客必遊的免稅品商店等等,把杜拜改造成為一個潛力無限的超級都市。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杜拜。  

杜拜其實是位於中東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其中一個加盟酋長國,二十年前其實只是一片沙漠,它的面積只有三千八百八十五平方公里,約只是上海的五分之三。三十年前,杜拜的人口不足二十萬,現在已達一百四十萬,並以每年百分之七的增長率迅速增加。它位於波斯灣的入口,是中東、非洲和印度的轉運點,而杜拜人亦成為天生的貿易商。  

過去十年,杜拜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百分之二百三十,其中,石油收入只佔百分之六。而來自旅遊業的收入,卻不斷飆升。譬如說,十年前杜拜的觀光住宿人數不足二百萬,機場過境人數則不足八百萬。二零零五年,這兩個數字分別已達六百多萬及二千五百萬。  

杜拜酋長說了一句話:「夢想沒有極限,持續往前。」他為這個城市立下一個願景(Vision):「要做世界第一!」於是,杜拜有全世界最豪華的酒店、最大的商場「杜拜購物中心」(Dubai Mall)、最大的商業區「商業灣」(Business Bay)、最超乎想像的人工島「世界島」、最豪華的航空公司「阿聯酋航空」(Emirates)、全球最大的深水港貨櫃碼頭區、自由貿易區、機場等等。  

就以作為杜拜地標的帆船型酒店為例,其實純是政府的投資。帆船代表了「貿易精神」,還要建在海中的人工島上,所有旅客均乘坐直升機或勞斯萊斯到達酒店,職員與住客比例是八比一,應有盡有的超豪華設備、裝飾、家具、服務,定價最低為每晚約二千美元,是世上最昂貴的,但入住率超過九成,幾乎全年客滿。酒店天台除了有直升機停機坪外,還有一個國際級網球場,舉辦世界頂級錦標賽或表演賽。  

今天,杜拜的人口中,本地人已成為少數民族,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口是外來人,其中,中國人便佔了約十萬人。這吸引了超過七千億美元的投資,一切都是為了未來,一切都是為了要成就「世界第一」的夢想!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Google成功七招  24 Aug 2006

Google作為互聯網「搜尋之王」,相信今天已無人會懷疑。而最令人期待的,是Google會如何繼續發展,推出別出心裁的服務、介面與及生意模式,又能否與Yahoo!甚至是微軟(Microsoft)等鼎足而立。作為中國人,我更希望能預見Google怎樣與中國的「搜尋之王」百度(baidu)爭一日之長短!  

羅耀宗著有一本書,叫《Google成功的七堂課》,歸納起來就是Google成功的七大因素:

(一)破壞規劃  

Google的兩名創業者拉利.佩奇(Larry Page)和沙治.布林(Sergey Brin),從來都是創意奇出、絕不苟且因循的人。當Yahoo!從「搜尋器」進化成綜合性入門網站(Portal)時,Google堅持專注地做好最佳的搜尋器,而且把版面設計得有幾簡單就幾簡單。  

Google推出網絡郵件Gmail服務時,其每一郵址的容量便高達1G,是最接近的對手的一百倍!令市場嘩然!當Google上市時,為了公平和讓每一位投資者均能以最合理的價格買入Google的股票,Google竟採用了「荷蘭式拍賣」(Dutch Auction)形式配售股票!  

(二)打造更好的產品  

Google搜尋器最厲害的便是推出頁面排序(Page Rank)這軟體,務求令搜尋者找到最佳的頁面。並把贊助客戶的廣告與關鍵字掛,令客戶的成效增大。  

(三)以世界為實驗室  

所有人均可試用Google的新產品,並透過回饋給Google的用家經驗,讓Google不斷改良其服務。

(四)以使用者體驗為念  

Google用家的要求是「快而準」,並非「花巧」和「豐富」,這點,Google做得最好,最能令用家感到滿意。  

(五)創造與分享價值  

Google的使命,便是要成為互聯網用家生活必備的工具,而只是讓用家得益,這使命才能得以成就。  

(六)羅致與獎勵一流人才  

Google的薪酬、福利都可算是業中的表表者,其中讓員工用百分之二十的工作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一點,便令同業者瞠目結舌。  

(七)「不使壞」也能賺錢  

Google稱「對這世界負有責任」,致力「把Google打造成讓世界更美好」的企業,崇尚「不使壞」、不欺騙、不凌弱、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Thursday, August 17, 2006

Google傳奇  17 Aug 06

互聯網世界這幾年最令人矚目的企業,非Google莫屬。Google於一九九八年創立,創辦人是當年都只有二十五歲的拉利.佩奇(Larry Page)和沙治.布林(Sergey Brin)。Google於去年終於上市,並成為科技界投資者的寵兒。  

我們日常上網,最大的功用除了是利用電子郵件通訊,或用即時通訊工具跟別人聯繫外,肯定便是搜尋資料了。以往,最受人歡迎的搜尋器,是Yahoo!雅虎和MSN。但今天,這地位已被Google代替。Google已成為動詞,是「在互聯網上搜尋資料」的意思。  

Google之能成為「搜尋之王」,是因雅虎把自己從搜尋工具改變定位為包羅萬有的入門網站。而Google則一直只專注其搜尋的業務,並不斷改良其相關性、地區性及關心用戶的使用方便和速度。  

打開Google的頁面,是一個簡單到不得了的設計。一個大大的Google商標,和一個長長的盒子讓你填上要搜尋的東西,沒有圖片,毫不難用。但這個頁面,現已被不少電腦用戶設定成「首頁」了。據統計,現在用Google作為搜尋工具的頻率,是每秒鐘超過三千次!不可謂不驚人。  

Google的賺錢模式,是利用其精良的搜尋技術,為客戶把其文字或廣告放在其他網頁,而這些網頁的內容,則和這些客戶的產品或服務有極強相關性。比方說,一個關於泰國旅遊的網頁上,便可能出現Google客戶的廣告,而這些廣告都與旅遊泰國有關。  廣告客戶不用先付費,而是付出所謂與點擊率掛鈎的費用(Pay Per Click)。這樣,不論廣告客戶和瀏覽網頁的人,都得到最少的消費(Wastage)和最有效的成果。  

Google亦推出所謂「網頁排列」(Page Rank)和「關鍵字」的賺錢模式。簡單說,就是客戶可以競投廣告的排列次序,因為排列得愈前的廣告,一般都有較佳的效果。  

Google的其他產品,還包括了兩次前愚人節推出的容量達1G的Gmail,這個免費電子郵件服務,即時把所有要收費的對手打敗,任何其他同類服務供應商都不得不立刻改變策略,而Google就是為了在每一封郵件也加進廣告客戶最相關的廣告而做。  

此外,還有Google Earth(地球現況)、Google Print(全球圖書目錄)、Blogger.com(博客網)、桌面搜尋、圖片管理等等。事實上,Google現在已是不少「網中人」每天不能缺少的夥伴了。

Thursday, August 10, 2006

馬雲和阿里巴巴  10 Aug 2006

今天要介紹的人物,可能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企業家、創業者。他的事業不但對中國重要、對中國企業重要、甚至對促進中國與外國貿易更為重要。他就是在一九九九年,創立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使命的「阿里巴巴」的人。他叫馬雲(Jack Ma)。

馬雲在一九六四年出生於杭州,八八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他認為自己可能是全杭州說英語最流利的人,曾當上英語教師和翻譯。  

一九九五年,互聯網剛面世時,他便創立了「中國黃頁」網站,據說是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訊息網站,在內地最早形成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一九九七年底,他和他的團隊受聘到北京,開發了國家外經貿部的官方網站,以及中國網上商品交易市場等國家級網站。可惜,由於這些網站某程度上帶有官方色彩,而且可說是國家機密,馬雲並不認為這些網站能真正「搞活」經濟。於是,他和他的團隊又回到杭州。  

一九九九年初,以五十萬人民幣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www.alibaba.com)。簡單而言,這是一個全電子化交易平台,讓賣家和買家能通過互聯網進行談判、交易,甚至是推廣,大量採購。其中的「中國供應商」服務,更大大發揮了威力,讓上百萬的中小企業,得以用最低成本,跟遠至南美、非洲等採購商交易,真正做到了「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卓越的成就。  現在阿里巴巴被公認為全球最佳B2B網站之一,而馬雲本人也得到不少個人獎項,以表揚他在創新商業模式及促進各國間的貿易全球化所作的貢獻。  

回想至九九年馬雲創業起,其實每年都達到一個里程碑。零零年他們得到第一筆注資,並引進日本人孫正義這個超級互聯網「好友」;零二年公司有盈利;零三年每天營業收入逾一百萬元;零四年每天盈利一百萬元;零五年的目標是,每天創造稅收一百萬元且達標。而零三年的「沙士」可能間接地幫了阿里巴巴一把,因為這已是電子商貿的助力。而當年,阿里巴巴更推出了C2C的交易平台「淘寶網」(成績比ebay還要好)、創建獨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

去年,最驚人的消息公布了:阿里巴巴為雅虎注資十億美元,擁有雅虎中國的所有資產!亦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業的真正霸主!

Friday, August 04, 2006

台灣《蘋果》的成功 3 August 2006

  七月底,筆者到台北參加了一個某國際知名雜誌中文版的籌備會議。

  五年沒有到過台灣,很多事物都變了:捷運鐵路系統的開通,大大改善了路面的交通;駕車者和行人都比從前禮讓。誠品書店的氛圍是一樣的舒適;還有西門町和忠孝東路,都跟以前一樣熱鬧。

  參加這個會議,負責發表這新刊物的編採內容規劃的,是一位副總編輯,他在台北有超過二十年的編輯經驗。

  他一開始,便講到「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為甚麼會成功。他說,約五年前,黎智英登陸台灣時,以作為一個香港人的身分,竟許下豪情壯語,說《台灣蘋果日報》每天銷量要達四十萬份。

  當時,沒有人會相信黎智英可以成就這個目標。因為,當年台灣三大報章加起來的銷量,也不過只有約四、五十萬份。就算他能燒錢做宣傳,也不可能就這樣亂吹牛。

  我自己效力過香港的「壹傳媒」,猜想黎智英的目標,絕對並非沒有邏輯的。香港只有約七百萬人口,今天香港的《蘋果日報》每天實銷二十五到三十五萬份。台灣有超過二千萬人口,是香港的三倍,目標只訂在四十萬份,似乎反而還少了一點。當然,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每日銷量已達三十餘萬份,而其他報章的銷量都下降了不少,證明他當年的「豪情壯語」並非不可能達到的。

  回頭說這副總編輯,他認為一般人認為《台灣蘋果日報》的成功,是圖片大而震撼,標題大而誇張,文字相對地少,但資料豐富且圖片多。他提出了而改造編採流程,把美術編輯放在流程的前面,而非傳統的只作支援部門。這個在台北的新概念,得到滿座掌聲,人人都說十分有啟發性。

  主持人問我的意見。我說,《蘋果日報》有一個重要的信念,就是「市場主導、讀者為本」。不會把傳統的方法拿來作藍本,不會「硬要」讀者接受內容。所以才會有讀者喜歡的視覺效果、話題性、八卦性。圖文配合的效果、豐富的資料作參考,其實是產品,並不是設計。正因如此,把美編放在流程的前面這方法,「壹傳媒」在九十年代初已用上了。後知才後覺,這也是台灣報刊追不到不斷改進完善的「壹傳媒」報刊的質素和成績的原因。

  黎智英就是從不懂辦報,慢慢破舊立新,做一些別人不會做的正確事而成功的創業者。

Sunday, July 30, 2006

辭職創業   27 July 2006

對很多人來說,創業的最大障礙,便是他們現在還有一份安穩的職業,每到月底便有薪金,生活安穩,又何必要冒險投入時間、精神、資源,去博取一個可能的失敗?  

而事實上,亦有不少人因為被公司辭退,而又遲遲找不到工作,才去創業。一旦找到工作,便把剛開的事業放棄,重新做一個僱員,繼續每月等到月底支薪。  

當然,創業與否是一個選擇,問題是創業與打工是這個不同的概念,都有風險,而且都不一定安穩。創業的好處是凡事能掌握在手中,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更會令自己投入激情;相反,打工則要面對上司和同事的壓力,要接受公司的文化,面對被調職、裁員、減薪的風險,而這些風險有時更是不可預知的。  

我一向認為,「兼職創業」是一個最佳選擇,我認識不少人,日間有一份全職工作,公餘會經營網店,做其電子貿易,有些會兼職做保險經紀、做自由撰稿員、做翻譯,甚至炒賣地產或股票。當然,他們有些只是「搵外快」,但不少卻是為了創業作準備。  

最近看了「富爸爸系列」的一本新書,由羅拔.清崎和莎倫.萊希特(R.Kigosaki & S. Lechter)合著的《富爸爸.辭職創業前的10堂課》(Rich Dad's Before You Quit You Job),正是為有創業想法的人的最佳參考。這十堂課分別是:  

(一)成功的生意是在有生意之前產生的  
(二)學會把壞運氣變成好運氣  
(三)弄清工作和勞動的區別  
(四)成功能揭示出你的失敗  
(五)過程重於目標  
(六)最佳答案在你心中,而非在頭腦中  
(七)使命的高度決定了產品  
(八)設計一家公司,做別人做不到的事  
(九)不要為賣便宜貨而打得焦頭爛額  
(十)知道何時「逃跑」  

最能啟示筆者的,是創業在創業之前這個概念。不做好市場調查,知道供求、競爭者、銷售渠道、自己的能力、資源是否充足等基本問題,又如何有成功的可能?沒有使命感、目標等,又如何能有「創業精神」?  

說真話,不少人花上兩、三年功夫,只為想清楚怎樣去建立公司,有一個好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到頭來,也只是把企業成功率提升。可是,就可能是這提升了的一點點,就足以令創業由失敗轉變為成功!

Friday, July 21, 2006

創業失敗的原因 20 July 2006

根據非正式統計,成功創業的人只有約百分之五。即是說,假設今天有一百個新的生意或公司出現,一年後還真正運作的,而還未宣布破產或陷入危險的,只有五個。 

這個機率十分嚇人。但我們必須先理解其他九十五個企業為甚麼會經營不善。事實上,這些原因,也是創業失敗的人的藉口: 

(一)資金不足。 
(二)與合作夥伴意見不合。 
(三)市場環境有變化,與預期出現差異。 
(四)人手不足。 
(五)管理不善。 
(六)產品或服務競爭力不足。 
(七)競爭對手太強。 
(八)現金流出現問題。 

其實,我認為這些都是藉口。創業之前,創業者有沒有一個周詳的計劃呢?還是貿貿然衝動地做投資去做一門生意呢? 

創業艱難正在於此。

首先是否有做一份周詳地盈虧預算和現金流預算?如果連這些簡單的預算案都不能以數字表達出來,這盤生意便肯定並沒有周詳的計劃。因為,這樣創業的人,是隨心所欲,不會為生意收入拼搏、不會嚴格控制成本的人。更甚的是,他根本並不知道生意怎樣才賺錢,和缺乏做生意的路線圖。 

其次,任何人都不會是全才,都必須有合件夥伴,選擇管理團隊和其他合作者是必須很嚴格的。這牽涉了性格、操守、紀律、能力。有很多時,創業者都會找朋友做合作夥伴,但朋友間的情義卻不能牽涉入公司營運之內。 

第三,就是你不能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的,也不要認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是「必勝」的。要知道,市場是殘酷的,汰弱留強是必然的。創業者必須是一個經常作最壞打算,而預先作出部署的人。 

最後,我認為創業失敗最多的原因是創業者自己的紀律問題。創業者除了要有非凡魅力,謙虛也很重要,但能在一個自由的空間工作,卻往往產生反效果—隋性,容許自己懶一點、把事情壓後做、不敢面對逆差等等,都是致命的。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是公司最大的資產,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不能把決策權交給下屬,製造階級,最重要的,便是要親身把事情推進,爭取效率,把收入早一天達成。

Thursday, July 13, 2006

創業比打工優勝原因  13 July 2006

有留意這個專欄的讀者,都不難發現,我是一個認為創業比打工的好處多的人。我支持這個說法,原因是:  

(一)創業即是自己做生意。自己做生意令到個人的時間調配,思想空間更自由。自己做生意即是工作只為了自己或其他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打工卻是為了別人的財富努力,有時會為了討好別人而失去自我。  

(二)打工仔要面對辦公室政治,面對不一定認同的企業文化,面對上司或同事的情緒問題。而創業者,卻可避免要對上司阿 奉承,更可避免要做辦公室中掛一副假面具。  

(三)我們從小受教育,不論長輩還是老師,都在灌輸一個概念,就是「好好唸書,拿到學位,掙到一份好工,便可以過富足安穩的生活。」可是,就我所知,不少今天的富人,都並非唸書高手,也不一定是大學畢業生,巨富蓋茨(Bill Gates)、喬布斯(Steve Jobs)等都是好例子。  相反,不少從小已在社會打滾的創業者,都沒有很好的學歷。身邊的好友,不少均是學術上的高材生,也還只是在為生活掙扎。這可證明學歷跟成就沒有很大的關係。而打工給我們的障礙,便是讓我們提不起決心去創業。  

(四)打工的人身分永遠是「個人」。創業的人的身份卻可以是「有限公司」。任何個人或公司都要交稅。但個人的稅務卻是在減除開支之前計算的。公司卻可以先報開支,剩下來的盈利才計算稅款。  

(五)以公司的名義尋找貸款或其他融資,容易過而且便宜過以個人名義獲得貸款。這幫助了現金流的管理。  

(六)打工仔明顯地會面對可控制的「企業意外」:譬如裁員、改組、公司被兼併收購、減薪、調職、換上司甚至老闆。做生意的人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我並非認為創業是易事。相反,創業的過程極度艱辛,還必須得到家人的體諒和支持。每一個新的生意都可能面對失敗,但一場經歷後的收穫是任何打工仔都無法想像的。而這收穫也是必先付出不少超乎想像的代價,才可以真正擁有的。

Thursday, July 06, 2006

打工也是冒險  6 July 2006

A君和W君都是我認識了超過二十年的大學同學。  

A君大學畢業後,加入了香港當時唯一的電訊公司當見習行政人員,前途無可限量。後來,他又加盟了另一家規模極大的電訊公司;過了幾年,互聯網開始流行,他又轉到另一家實力更強勁的電訊公司,負責電子商務的拓展。當時,網絡經濟非常火紅,人才卻極度缺乏,炙手可熱的他,便內部轉職至姊妹企業,繼續拓展網上業務。  

可惜,二○○○年網絡股泡沫破滅,他在公司裁員時被辭退,之後便失業了。由於工作履歷不俗,他加盟了一家公用事業,發展電子商務。不過,不知是他運滯,還是真的表現不濟,他又再半年後失去工作了。  

跟,他又展開超過一年的求職活動,總是因為「心頭高」,不肯放下身段,找一份較低職級、回報較少的工作,而維持終日無所事事的鬱悶生涯。  

當時,A君積極地考慮創業,因為他認為自己只是懷才不遇,既然人家不賞識,惟有靠自己。不過,他的第一個創業很快結束了。據他說,是因為做了一行不懂的業務,亦因為資金不足,無法維持,他並沒有承認是自己的失敗。  

半年前,他終於找到一份在另一家電訊公司的高職,滿以為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但在兩個月前,這家公司被收購兼併了。收購方正是他剛畢業時效力的公司,於是,他被列為冗員,被中止合約了。  

今天,他又在積極考慮創業,還把房子賣了,套現兩百萬元,準備展開人生新的一頁。有一天,他找W君問意見。  

A君:「我想邊找一份較低薪的工作,邊兼職創業。」  

W君:「那即是你一方面要安全,一方面要冒險,這怎麼可能?你究竟追求安穩,還是自由?」  

A君:「只要再不用為生活憂愁,甚麼都可以。」  

W君:「你還是未下決心,你已經做了二十年僱員,但每次離職都感到不安全。究竟做僱員是否真的便安穩?你不能下定決心創業,便永遠得不到財務自由,令你生活無憂,只有不用再工作也不愁生活,你才真正有安穩的生活,甚至可以多一點時間真正享受生活,享受成果。」  

沒錯,W君說得對,下定決心冒險創業,縱然失敗,也可累積經驗,最終必會有所成,但永遠作為僱員,便永遠活在被裁員、減薪、受氣等「恐懼」中,到頭來,還可能得不到所謂理想的安穩生活。  

W君說過:「不冒險創業,可能是事業生涯中最冒險的事。」

要向德國人學習  29 June 2006

六月初,在世界盃決賽周開幕前後,筆者在德國旅遊了兩星期。以下是一些我觀察到的現象:

(一)道路上的車輛從不超速:在公路上,只要有時速限制,汽車都不會超速。試過在市區內一條很多學童過馬路的路上,看見一個寫時速限制只有三十公里的指示牌。在晚上差不多完全沒有行人時,所有車輛都十分守規矩地「慢駛」。  

(二)德國的交通燈系統跟美國和中國一樣,都是左車,轉右只要無行人,就算紅燈均可轉右。但當有人要過馬路,車輛必須禮讓。當然,德國人亦十分尊重此規則,都是人先車後,這情況跟在內地常見的人車爭路,絕對有天淵之別。  

(三)到超級市場購物,德國人都喜歡拿部手推車,而不少手推車都有特別設計,如像設計成跑車型供小孩玩樂的購物車等。德國人付款後,都會自動自覺地把手推車推走,甚至推回拿手推車的地方,務求方便別的顧客。  

(四)不論到麥當勞或其他自助式咖啡店,顧客用過餐後,差不多都會把食物盤,以及其他用完的器皿,放到一個收集站,而不會把它們留在桌上,等服務員來收拾。  

(五)在德國,你要經營任何一門生意,都不是說有錢就可以。一般而言,你都必須申請各種各樣的牌照。如果是專業服務的話,你更必須要有證書或專業文憑。  

(六)德國是講求環保的國家,每家每戶都有三個垃圾箱,分別盛載紙品、罐裝用品和膠質的垃圾,然後才送到垃圾收集站。  

(七)每逢周末,所有商店差不多都關門。在周末購物根本不是家庭節目。人們大都留在家中做園藝、修理傢具、下廚招呼客人或聚舊聊天。夏天的時候必然會剷草,冬天的時候也一定要剷雪。  

(八)到過德國,甚麼平治(奔馳)、寶馬、福士(大眾)、保時捷隨處可見,根本就是一般人的駕駛工具,而並非甚麼奢侈品!  

說了這麼多,都只是說明,德國作為一個經濟強國,任何事情都講規範,任何人都重視紀律,也不會只顧工作不理家庭生活。比較起來,中國人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Thursday, June 22, 2006

再生運動品牌  22 June 2006

談到體育運動服飾及用品的品牌,近十年一直佔先的,不是耐克(Nike)便是阿迪達斯(adidas),就是緊隨後的,一般人也認為是銳步(Reebok),然後才輪到彪馬(Puma)。

今屆世界盃決賽周,自然也是各大品牌比拼之地。以德國為基地的adidas,贊助了八支國家隊的球衣,其中包括了德國和阿根廷兩大熱門;Nike則贊助了包括衛冕錦標的巴西等共六支球隊。可是,以數量計,卻以贊助了十二支國家隊球衣的Puma取勝。這或多或少令人感到意外。  

對港澳人士而言,Puma帶來最深刻的印象,是八十年代香港足球班霸精工的藍色球衣;此外,便是球王比利和影星鍾楚紅的電視廣告,當時,Puma也算是能與adidas分庭抗禮的體育名牌。  

可是,自八十年代末起,Puma便陷入低潮。至一九九三年,更因經營不善,而被十二間債權銀行接管,公司瀕臨破產邊緣。直至Puma在該年委任了當時年僅二十九歲的齊特茲(Jcohen Zeitz)出任行政總裁,自此Puma便如脫胎換骨般,業績奇蹟般扶搖直上。並在二十一世紀起再次挑戰adidas和Nike,成為新一輩年輕人的喜愛品牌。  

齊特茲接管Puma的時候,首先要面對的是控制成本。他立刻大量減少冗員,並把生產基地遷移到亞洲。然後,他訂立了最重要的品牌定位策略。就是,Puma雖然是體育品牌,卻不會與adidas和Nike對幹,針對的對象是潮流帶動者(trendsetters),而非崇尚名牌的忠誠顧客。  Puma找了美國著名設計師Jil Sanders設計新的鞋款。穿上新款的Puma鞋,讓人感到穿上了潮流輕便鞋,多過是運動鞋。然後,Puma又試過為喀麥隆國家隊,設計了一件無袖的球衣,在非洲國家盃登場,令舉世球迷耳目一新。  

今屆世界盃,Puma雖然只贊助了一支能爭奪冠軍的球隊意大利,但也贊助了黑馬如捷克,以及全部五支非洲球隊等十二支國家隊。這樣,保證了Puma球衣能在最少一半方比賽中出現。而當分組賽同組的意大利、捷克和加納對陣時,更是Puma的「獨腳戲」!  

Puma已奪得過「歐洲最佳營銷品牌」獎,齊特茲亦在零四及零五年連奪「最佳策略師」(Strategist of the Year)美譽。相信世界盃後,Puma更將會成為年輕人不可忽視的「再生品牌」!

Friday, June 16, 2006

歐洲的世界盃  15 June 06

筆者寫此篇文章時,正是剛從德國回來,已親身體驗到今屆世界盃決賽周主辦國的氣氛。回想四年前,筆者亦曾遠赴日韓,現場觀看了七場賽事。  

二零零二年,我捧中國隊的場,分別在光州、濟州和漢城(即首爾)作現場觀眾,還曾抽空到大丘觀看了一場丹麥對塞內加爾的賽事。南韓對亞洲人來說,是一個鄰近的國家,街上碰口碰面都是黃面孔。而由於南韓隊在賽事一直過關斬將,令國民的情緒推向瘋狂,大街小巷的南韓人均穿上國家隊球衣,手持國旗,甚至染上紅髮,每逢比賽進行,球迷都擁到大廣場觀看大屏幕的現場直播。  

中國人也不少,由於這屆中國隊歷史性打入決賽周,差不多有逾十萬的中國人湧到南韓捧場。筆者至今還記得,超過六萬個中國人一起站立唱國歌的場面,是如此震撼!當屆的南韓,絕對充滿世界盃氣氛。  

眾所周知,中國三戰皆北,筆者便隨同組冠軍巴西一起飄洋到日本,繼續餘下的旅程。  

在日本,足球並非狂熱的運動,而日本隊亦在十六強階段便已出局。因此,日本的世界盃氣氛簡直跟南韓有天淵之別。直至總決賽當晚,強如巴西對德國的戲碼,也不見有很多酒吧有電視直播。  

當屆的世界盃,給筆者一個印象,就是南韓政府發動了全民參與這個盛事。就連丹麥對塞內加爾,也有分別穿紅衣的南韓人「丹麥球迷」,和穿綠衣的南韓人「塞內加爾球迷」入場打氣。要在現場即時買票入場,實在輕而易舉。  

既然有這個經驗,筆者今屆便沒有預先訂票,以為可以臨場「執死雞」了。誰知,竟然打錯算盤。  

甫到達漢堡,便聽親人說,所有門票均售罄。原來不少德國人並不需要捧德國隊,他們只想看世界盃比賽。有一個鄰居在網上訂不到漢堡舉行的比賽,只能抽到漢諾威的賽事,也一樣舉家出動,駕車作短途旅行。  

而德國位於歐洲中央,鄰近的決賽周參賽國家就包括了法國、瑞士、意大利、波蘭、英格蘭、瑞典等等,對球迷來說,可說是交通便捷。再加上德國本來便旅居了不少非洲和東歐僑民,任何一場賽事都不愁有空座位。  

這亦引證了為何過去任何一屆世界盃,都以在歐洲國家舉行的最成功,和氣氛最熱鬧!

Tuesday, June 13, 2006

世界盃是商業騙局?  8 June 06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決賽周即將舉行。四年前,在日韓合辦的世界盃,由於有中國隊的參與,令十億炎黃子孫特別關注,上十萬的球迷遠赴韓國,為韓國帶來龐大的旅遊收益,就算中國隊未能射入一球,並且在分組賽已被淘汰了,但中國人始終見識到頂級足球盛事的氛圍,對日後發展體運、組織大型活動等都極有幫助。  

事實上,世界盃應該是世上最矚目的盛事。論足球的參與程度,是任何其他運動無法比擬的。這包括了入場球迷、觀看電視直播的球迷、參與報道的媒體種類、記者、篇幅等等的數字,藉世界盃作出的商品推廣的客戶和金額的類型和額度等。  

世界盃的整個產業,也包含了現場觀眾的入場券收入、電視直播或轉播權的收入、官方贊助商的贊助收入、各種媒體的廣告收入、球隊和球員的贊助費收入、售賣各種有關商品和服務的收入,而最厲害的,莫過於各地正式和地下的博彩收入了。  

有很多人都懷疑,既然有足球博彩,便一定有「打假波」。比如說,一九七八年的世界盃,主辦國阿根廷需淨勝秘魯六球才能打入總決賽爭標,結果阿根廷真的以六比零擊敗秘魯,之後更取得當屆冠軍。一九九八年法國主辦的世界盃,總決賽由法國對巴西,賽前巴西一直是大熱門。可是臨場卻傳出「球王」朗拿度不能上陣,球隊甚至沒有出席賽前熱身,最後,更大敗零比三,法國成為了當屆盟主。這場賽事,一直被認為是「假波」,是博彩公司幕後操縱的戰果。二零零二年世界盃的反常戰果也不少:法國敗給塞內加爾、韓國淘汰意大利打入四強等,都令不少球迷損手爛腳,這些賽果,是否「打假波」所致?  

或許給大家一些事實,讓球迷自己思考一下。英超三強曼聯、阿仙奴和利物浦,都有一個戰略性夥伴叫「立博」—世界最大的博彩公司;意大利的祖雲達斯和AC米蘭,都曾經牽涉入控制比賽結果的醜聞;不少球隊的球衣廣告商,正是博彩公司;不少比賽在賽事中段,竟然會因燈光問題被腰斬。這是否值得大家深思呢?  

世界盃本應是最頂級的足球賽事,假若淪為一個超級商業騙局,我寧願不再熬夜,放棄觀看球員、球隊和球證們的「演出」了!

在內地從事融資  1 June 06

筆者的一個朋友,從事融資代理的工作。經常會接觸到海外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和私人投資者,代表他們在大中華地區尋找適當的投資機會。而中國大陸,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正因為有不少海外資金的引入,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在內地,有的是項目,但大大欠缺的,正是資金。一般而言,企業家會有三個途徑融資:一是自己出資,又或與朋友合資,拿的是自己口袋的錢;二是通過向銀行貸款;三是引入其他企業或機構投資者,通過發行新股或發售現有股權來增資。  

可是,內地大部分企業家或創業者,欠的正是錢,要再拿錢出來投資並不容易;而從銀行貸款卻經常遇到重重障礙,其實這是十分可笑的,中國人的銀行儲蓄率可能是世界之冠,銀行卻不願把錢借出來賺取息差,正可顯示大部分銀行的保守態度、或許是因為銀行都是公營的原因。  

至於作出企業融資這途徑,更牽涉到複雜的問題。比如說,要從內資企業轉為中外合資企業;股權轉讓問題;海外資金的落地權問題;賺到的贏利如何匯出國外的問題;稅務問題等等。  

以筆者所接觸到的最大問題,卻是項目的可行性,管理人的質素、能力和遠見,甚至是會計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差異。  曾有一次,有一個所謂擁有一個項目的人,想融資三百萬人民幣,然後拿了房子的地契、車子的擁有證明、自己和妻子的工作履歷、孩子的大學畢業證書來作抵押。  

又有一次,在一個融資洽談會中,有一個人說要融資二百萬人民幣。問他要作甚麼項目,他竟說要用來投資買一個房子,再賣出去肯定可以賺到錢,然後把利潤分一半給投資者!  

這兩個案例實在極度滑稽。  

當然,也有一些項目擁有人,手上真的拿極佳的項目,但因為稅務原因,在會計帳面上永遠虧本,但實際上卻是賺錢的。連帳目都能瞞騙,又怎能取信於投資者呢?  

有些甚至是連成本、資產投資、銷售成本也分不開。這些,都令安排項目作出融資安排的人極為頭痛。  

不過,大部分風險投資者,真是衡量投資是否值得,卻並非是項目本身,反而是管理團隊的熱誠、質素與魄力。  

因此,只想拿錢而坐享其成的人,是絕不能「騙」到資金的!

Sunday, May 28, 2006

創業成都   25 May 2006

這個星期每天都在成都,參與當地舉行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和企業都會率領代表團蒞臨出席這個盛事。筆者也是香港代表團的一分子,已是第二年參與了。  

這個博覽會選址在成都,是因為它是中國中西部十二省市的龍頭城市,常住人口超過二千萬,作為逾一億人口的四川省省會,它的作用更輻射至中西部共二億五千萬人口,實力不容忽視。  

自古以來,成都便是富裕的城市。本地生產總值高達二千五百億人民幣,汽車擁有量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居內地第三位,人均住房面積高達三十二平方米(約三百五十平方呎!)也是內地網球普及率最高,和內地牙醫最多的城市。這些都是富裕地區的典型特徵。  

不少港澳企業家,以往都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和北京投資,很少會想到成都這個大部分人還以為是蠻荒之地的城市。不過,其實已經有超過一百一十家「財富500」的企業落戶成都,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英特爾(Intel)。  

這家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企業,於二零零四年起在成都投資二億三千萬美元興建一家封裝與測試工廠,在第一期工程還未完成時,已決定追加投資至四億五千萬美元。本來英特爾已在上海浦東有類似的工廠,明顯地,英特爾欣賞成都的低營運成本,較佳的政府效率和優秀的勞動力與科研資源。  

成都亦被當地政府譽為「一座你來了便不願離開的城市」,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成都也被稱作「休閒之都」。這的人享受生活,有獨特的美食,有規劃妥當的酒吧街(比如耍都和河邊酒吧街)和仿古路,市內有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勝,市外的四川省名勝包括舉世聞名的九寨溝、峨眉山、青城山、樂山大佛、黃龍熊貓養殖區、都紅堰等等。年輕人穿戴時尚、老年人享受到茶館或棋牌室,總之是一片休閒之象。  

在內地,成都的名聲也被不少名人提升了:包括風靡內地的「超級女聲」得獎者李宇春和何潔,網球之寶鄭潔和晏紫等;筆者認識的不少商人朋友,也認為北京、上海、廣東省這些地區的發展空間已大不如前了,成都才是他們這些資本家的新樂土!  

我們不難預見,將來不少港澳商人,會在成都創業,並趁今天生機處處,將來會取得豐盛的成果。

Thursday, May 18, 2006

贏利模式   18 May 2006

不同的企業,有它們各自賺取利潤的模式,由亞德里安.斯萊沃斯基(Adrian Slywotzky)所著的《贏利的藝術》(The Art of Profitability),便講述了二十三種贏利的模式,並把這模式的主要原則和條件,以及實際操作時的思路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一位策略計劃經理向一個企業大師請教的故事,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任何企業家都明白,贏利其實只是一條加減數學,即是營業收入減去銷售成本再減去費用的得益就等於利潤。企業獲利就是先增加營業收入的來源、深度等來入手,其他就是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最有效方法,的就是增加生產效率,即以最少的資源生產出最大的效益;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比如說,類似打印機、傳真機或影印機這些辦公室用品,硬件本身並不算昂貴,甚至有些企業還可提供租賃服務,客戶的投資便減省了不少。可是,它真正賺大錢的卻是打印墨汁。客戶已用了某一品牌的打印機,就算墨汁價格遠高於成本,也不得不付錢購買支援工具。  

筆者經常出外公幹,很多時候都自攜筆記簿型電腦,但為了方便作報告展示、銷售活動或開會討論,也不能不光顧酒店的商務中心。在成都某商務酒店的商務中心,每打印一頁紙要八元,每傳真一頁要十元另加電話費,商務酒店房價合理,但商務酒店的商務中心卻明顯地在謀取暴利,可是你又只有無可奈何。  

不少企業也利用了價格差異(Price Differentiation)來爭取不同的顧客,航空公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頭等艙位的客人可以在頭等客人候機廳候機,那有免費餐飲、免費洗浴、免費上網、免費報刊等最優質服務;頭等客人的行李可以最先運送出行李輸送帶(內地除外);頭等客人可以優先上機,坐最寬敞最舒適的座位,在機內有專人貼身服務,並可以優先落機。商務艙的客人亦有不錯的服務,而經濟艙的客人就只有基本服務。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故此三類客人要付的費用絕不相同,甚至有極大的差異,企業就是利用價格把客人分層,達致最大的贏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