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30, 2006

辭職創業   27 July 2006

對很多人來說,創業的最大障礙,便是他們現在還有一份安穩的職業,每到月底便有薪金,生活安穩,又何必要冒險投入時間、精神、資源,去博取一個可能的失敗?  

而事實上,亦有不少人因為被公司辭退,而又遲遲找不到工作,才去創業。一旦找到工作,便把剛開的事業放棄,重新做一個僱員,繼續每月等到月底支薪。  

當然,創業與否是一個選擇,問題是創業與打工是這個不同的概念,都有風險,而且都不一定安穩。創業的好處是凡事能掌握在手中,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更會令自己投入激情;相反,打工則要面對上司和同事的壓力,要接受公司的文化,面對被調職、裁員、減薪的風險,而這些風險有時更是不可預知的。  

我一向認為,「兼職創業」是一個最佳選擇,我認識不少人,日間有一份全職工作,公餘會經營網店,做其電子貿易,有些會兼職做保險經紀、做自由撰稿員、做翻譯,甚至炒賣地產或股票。當然,他們有些只是「搵外快」,但不少卻是為了創業作準備。  

最近看了「富爸爸系列」的一本新書,由羅拔.清崎和莎倫.萊希特(R.Kigosaki & S. Lechter)合著的《富爸爸.辭職創業前的10堂課》(Rich Dad's Before You Quit You Job),正是為有創業想法的人的最佳參考。這十堂課分別是:  

(一)成功的生意是在有生意之前產生的  
(二)學會把壞運氣變成好運氣  
(三)弄清工作和勞動的區別  
(四)成功能揭示出你的失敗  
(五)過程重於目標  
(六)最佳答案在你心中,而非在頭腦中  
(七)使命的高度決定了產品  
(八)設計一家公司,做別人做不到的事  
(九)不要為賣便宜貨而打得焦頭爛額  
(十)知道何時「逃跑」  

最能啟示筆者的,是創業在創業之前這個概念。不做好市場調查,知道供求、競爭者、銷售渠道、自己的能力、資源是否充足等基本問題,又如何有成功的可能?沒有使命感、目標等,又如何能有「創業精神」?  

說真話,不少人花上兩、三年功夫,只為想清楚怎樣去建立公司,有一個好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到頭來,也只是把企業成功率提升。可是,就可能是這提升了的一點點,就足以令創業由失敗轉變為成功!

Friday, July 21, 2006

創業失敗的原因 20 July 2006

根據非正式統計,成功創業的人只有約百分之五。即是說,假設今天有一百個新的生意或公司出現,一年後還真正運作的,而還未宣布破產或陷入危險的,只有五個。 

這個機率十分嚇人。但我們必須先理解其他九十五個企業為甚麼會經營不善。事實上,這些原因,也是創業失敗的人的藉口: 

(一)資金不足。 
(二)與合作夥伴意見不合。 
(三)市場環境有變化,與預期出現差異。 
(四)人手不足。 
(五)管理不善。 
(六)產品或服務競爭力不足。 
(七)競爭對手太強。 
(八)現金流出現問題。 

其實,我認為這些都是藉口。創業之前,創業者有沒有一個周詳的計劃呢?還是貿貿然衝動地做投資去做一門生意呢? 

創業艱難正在於此。

首先是否有做一份周詳地盈虧預算和現金流預算?如果連這些簡單的預算案都不能以數字表達出來,這盤生意便肯定並沒有周詳的計劃。因為,這樣創業的人,是隨心所欲,不會為生意收入拼搏、不會嚴格控制成本的人。更甚的是,他根本並不知道生意怎樣才賺錢,和缺乏做生意的路線圖。 

其次,任何人都不會是全才,都必須有合件夥伴,選擇管理團隊和其他合作者是必須很嚴格的。這牽涉了性格、操守、紀律、能力。有很多時,創業者都會找朋友做合作夥伴,但朋友間的情義卻不能牽涉入公司營運之內。 

第三,就是你不能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的,也不要認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是「必勝」的。要知道,市場是殘酷的,汰弱留強是必然的。創業者必須是一個經常作最壞打算,而預先作出部署的人。 

最後,我認為創業失敗最多的原因是創業者自己的紀律問題。創業者除了要有非凡魅力,謙虛也很重要,但能在一個自由的空間工作,卻往往產生反效果—隋性,容許自己懶一點、把事情壓後做、不敢面對逆差等等,都是致命的。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是公司最大的資產,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不能把決策權交給下屬,製造階級,最重要的,便是要親身把事情推進,爭取效率,把收入早一天達成。

Thursday, July 13, 2006

創業比打工優勝原因  13 July 2006

有留意這個專欄的讀者,都不難發現,我是一個認為創業比打工的好處多的人。我支持這個說法,原因是:  

(一)創業即是自己做生意。自己做生意令到個人的時間調配,思想空間更自由。自己做生意即是工作只為了自己或其他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打工卻是為了別人的財富努力,有時會為了討好別人而失去自我。  

(二)打工仔要面對辦公室政治,面對不一定認同的企業文化,面對上司或同事的情緒問題。而創業者,卻可避免要對上司阿 奉承,更可避免要做辦公室中掛一副假面具。  

(三)我們從小受教育,不論長輩還是老師,都在灌輸一個概念,就是「好好唸書,拿到學位,掙到一份好工,便可以過富足安穩的生活。」可是,就我所知,不少今天的富人,都並非唸書高手,也不一定是大學畢業生,巨富蓋茨(Bill Gates)、喬布斯(Steve Jobs)等都是好例子。  相反,不少從小已在社會打滾的創業者,都沒有很好的學歷。身邊的好友,不少均是學術上的高材生,也還只是在為生活掙扎。這可證明學歷跟成就沒有很大的關係。而打工給我們的障礙,便是讓我們提不起決心去創業。  

(四)打工的人身分永遠是「個人」。創業的人的身份卻可以是「有限公司」。任何個人或公司都要交稅。但個人的稅務卻是在減除開支之前計算的。公司卻可以先報開支,剩下來的盈利才計算稅款。  

(五)以公司的名義尋找貸款或其他融資,容易過而且便宜過以個人名義獲得貸款。這幫助了現金流的管理。  

(六)打工仔明顯地會面對可控制的「企業意外」:譬如裁員、改組、公司被兼併收購、減薪、調職、換上司甚至老闆。做生意的人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我並非認為創業是易事。相反,創業的過程極度艱辛,還必須得到家人的體諒和支持。每一個新的生意都可能面對失敗,但一場經歷後的收穫是任何打工仔都無法想像的。而這收穫也是必先付出不少超乎想像的代價,才可以真正擁有的。

Thursday, July 06, 2006

打工也是冒險  6 July 2006

A君和W君都是我認識了超過二十年的大學同學。  

A君大學畢業後,加入了香港當時唯一的電訊公司當見習行政人員,前途無可限量。後來,他又加盟了另一家規模極大的電訊公司;過了幾年,互聯網開始流行,他又轉到另一家實力更強勁的電訊公司,負責電子商務的拓展。當時,網絡經濟非常火紅,人才卻極度缺乏,炙手可熱的他,便內部轉職至姊妹企業,繼續拓展網上業務。  

可惜,二○○○年網絡股泡沫破滅,他在公司裁員時被辭退,之後便失業了。由於工作履歷不俗,他加盟了一家公用事業,發展電子商務。不過,不知是他運滯,還是真的表現不濟,他又再半年後失去工作了。  

跟,他又展開超過一年的求職活動,總是因為「心頭高」,不肯放下身段,找一份較低職級、回報較少的工作,而維持終日無所事事的鬱悶生涯。  

當時,A君積極地考慮創業,因為他認為自己只是懷才不遇,既然人家不賞識,惟有靠自己。不過,他的第一個創業很快結束了。據他說,是因為做了一行不懂的業務,亦因為資金不足,無法維持,他並沒有承認是自己的失敗。  

半年前,他終於找到一份在另一家電訊公司的高職,滿以為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但在兩個月前,這家公司被收購兼併了。收購方正是他剛畢業時效力的公司,於是,他被列為冗員,被中止合約了。  

今天,他又在積極考慮創業,還把房子賣了,套現兩百萬元,準備展開人生新的一頁。有一天,他找W君問意見。  

A君:「我想邊找一份較低薪的工作,邊兼職創業。」  

W君:「那即是你一方面要安全,一方面要冒險,這怎麼可能?你究竟追求安穩,還是自由?」  

A君:「只要再不用為生活憂愁,甚麼都可以。」  

W君:「你還是未下決心,你已經做了二十年僱員,但每次離職都感到不安全。究竟做僱員是否真的便安穩?你不能下定決心創業,便永遠得不到財務自由,令你生活無憂,只有不用再工作也不愁生活,你才真正有安穩的生活,甚至可以多一點時間真正享受生活,享受成果。」  

沒錯,W君說得對,下定決心冒險創業,縱然失敗,也可累積經驗,最終必會有所成,但永遠作為僱員,便永遠活在被裁員、減薪、受氣等「恐懼」中,到頭來,還可能得不到所謂理想的安穩生活。  

W君說過:「不冒險創業,可能是事業生涯中最冒險的事。」

要向德國人學習  29 June 2006

六月初,在世界盃決賽周開幕前後,筆者在德國旅遊了兩星期。以下是一些我觀察到的現象:

(一)道路上的車輛從不超速:在公路上,只要有時速限制,汽車都不會超速。試過在市區內一條很多學童過馬路的路上,看見一個寫時速限制只有三十公里的指示牌。在晚上差不多完全沒有行人時,所有車輛都十分守規矩地「慢駛」。  

(二)德國的交通燈系統跟美國和中國一樣,都是左車,轉右只要無行人,就算紅燈均可轉右。但當有人要過馬路,車輛必須禮讓。當然,德國人亦十分尊重此規則,都是人先車後,這情況跟在內地常見的人車爭路,絕對有天淵之別。  

(三)到超級市場購物,德國人都喜歡拿部手推車,而不少手推車都有特別設計,如像設計成跑車型供小孩玩樂的購物車等。德國人付款後,都會自動自覺地把手推車推走,甚至推回拿手推車的地方,務求方便別的顧客。  

(四)不論到麥當勞或其他自助式咖啡店,顧客用過餐後,差不多都會把食物盤,以及其他用完的器皿,放到一個收集站,而不會把它們留在桌上,等服務員來收拾。  

(五)在德國,你要經營任何一門生意,都不是說有錢就可以。一般而言,你都必須申請各種各樣的牌照。如果是專業服務的話,你更必須要有證書或專業文憑。  

(六)德國是講求環保的國家,每家每戶都有三個垃圾箱,分別盛載紙品、罐裝用品和膠質的垃圾,然後才送到垃圾收集站。  

(七)每逢周末,所有商店差不多都關門。在周末購物根本不是家庭節目。人們大都留在家中做園藝、修理傢具、下廚招呼客人或聚舊聊天。夏天的時候必然會剷草,冬天的時候也一定要剷雪。  

(八)到過德國,甚麼平治(奔馳)、寶馬、福士(大眾)、保時捷隨處可見,根本就是一般人的駕駛工具,而並非甚麼奢侈品!  

說了這麼多,都只是說明,德國作為一個經濟強國,任何事情都講規範,任何人都重視紀律,也不會只顧工作不理家庭生活。比較起來,中國人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