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4, 2006

Google成功七招  24 Aug 2006

Google作為互聯網「搜尋之王」,相信今天已無人會懷疑。而最令人期待的,是Google會如何繼續發展,推出別出心裁的服務、介面與及生意模式,又能否與Yahoo!甚至是微軟(Microsoft)等鼎足而立。作為中國人,我更希望能預見Google怎樣與中國的「搜尋之王」百度(baidu)爭一日之長短!  

羅耀宗著有一本書,叫《Google成功的七堂課》,歸納起來就是Google成功的七大因素:

(一)破壞規劃  

Google的兩名創業者拉利.佩奇(Larry Page)和沙治.布林(Sergey Brin),從來都是創意奇出、絕不苟且因循的人。當Yahoo!從「搜尋器」進化成綜合性入門網站(Portal)時,Google堅持專注地做好最佳的搜尋器,而且把版面設計得有幾簡單就幾簡單。  

Google推出網絡郵件Gmail服務時,其每一郵址的容量便高達1G,是最接近的對手的一百倍!令市場嘩然!當Google上市時,為了公平和讓每一位投資者均能以最合理的價格買入Google的股票,Google竟採用了「荷蘭式拍賣」(Dutch Auction)形式配售股票!  

(二)打造更好的產品  

Google搜尋器最厲害的便是推出頁面排序(Page Rank)這軟體,務求令搜尋者找到最佳的頁面。並把贊助客戶的廣告與關鍵字掛,令客戶的成效增大。  

(三)以世界為實驗室  

所有人均可試用Google的新產品,並透過回饋給Google的用家經驗,讓Google不斷改良其服務。

(四)以使用者體驗為念  

Google用家的要求是「快而準」,並非「花巧」和「豐富」,這點,Google做得最好,最能令用家感到滿意。  

(五)創造與分享價值  

Google的使命,便是要成為互聯網用家生活必備的工具,而只是讓用家得益,這使命才能得以成就。  

(六)羅致與獎勵一流人才  

Google的薪酬、福利都可算是業中的表表者,其中讓員工用百分之二十的工作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一點,便令同業者瞠目結舌。  

(七)「不使壞」也能賺錢  

Google稱「對這世界負有責任」,致力「把Google打造成讓世界更美好」的企業,崇尚「不使壞」、不欺騙、不凌弱、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Thursday, August 17, 2006

Google傳奇  17 Aug 06

互聯網世界這幾年最令人矚目的企業,非Google莫屬。Google於一九九八年創立,創辦人是當年都只有二十五歲的拉利.佩奇(Larry Page)和沙治.布林(Sergey Brin)。Google於去年終於上市,並成為科技界投資者的寵兒。  

我們日常上網,最大的功用除了是利用電子郵件通訊,或用即時通訊工具跟別人聯繫外,肯定便是搜尋資料了。以往,最受人歡迎的搜尋器,是Yahoo!雅虎和MSN。但今天,這地位已被Google代替。Google已成為動詞,是「在互聯網上搜尋資料」的意思。  

Google之能成為「搜尋之王」,是因雅虎把自己從搜尋工具改變定位為包羅萬有的入門網站。而Google則一直只專注其搜尋的業務,並不斷改良其相關性、地區性及關心用戶的使用方便和速度。  

打開Google的頁面,是一個簡單到不得了的設計。一個大大的Google商標,和一個長長的盒子讓你填上要搜尋的東西,沒有圖片,毫不難用。但這個頁面,現已被不少電腦用戶設定成「首頁」了。據統計,現在用Google作為搜尋工具的頻率,是每秒鐘超過三千次!不可謂不驚人。  

Google的賺錢模式,是利用其精良的搜尋技術,為客戶把其文字或廣告放在其他網頁,而這些網頁的內容,則和這些客戶的產品或服務有極強相關性。比方說,一個關於泰國旅遊的網頁上,便可能出現Google客戶的廣告,而這些廣告都與旅遊泰國有關。  廣告客戶不用先付費,而是付出所謂與點擊率掛鈎的費用(Pay Per Click)。這樣,不論廣告客戶和瀏覽網頁的人,都得到最少的消費(Wastage)和最有效的成果。  

Google亦推出所謂「網頁排列」(Page Rank)和「關鍵字」的賺錢模式。簡單說,就是客戶可以競投廣告的排列次序,因為排列得愈前的廣告,一般都有較佳的效果。  

Google的其他產品,還包括了兩次前愚人節推出的容量達1G的Gmail,這個免費電子郵件服務,即時把所有要收費的對手打敗,任何其他同類服務供應商都不得不立刻改變策略,而Google就是為了在每一封郵件也加進廣告客戶最相關的廣告而做。  

此外,還有Google Earth(地球現況)、Google Print(全球圖書目錄)、Blogger.com(博客網)、桌面搜尋、圖片管理等等。事實上,Google現在已是不少「網中人」每天不能缺少的夥伴了。

Thursday, August 10, 2006

馬雲和阿里巴巴  10 Aug 2006

今天要介紹的人物,可能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企業家、創業者。他的事業不但對中國重要、對中國企業重要、甚至對促進中國與外國貿易更為重要。他就是在一九九九年,創立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使命的「阿里巴巴」的人。他叫馬雲(Jack Ma)。

馬雲在一九六四年出生於杭州,八八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他認為自己可能是全杭州說英語最流利的人,曾當上英語教師和翻譯。  

一九九五年,互聯網剛面世時,他便創立了「中國黃頁」網站,據說是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訊息網站,在內地最早形成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一九九七年底,他和他的團隊受聘到北京,開發了國家外經貿部的官方網站,以及中國網上商品交易市場等國家級網站。可惜,由於這些網站某程度上帶有官方色彩,而且可說是國家機密,馬雲並不認為這些網站能真正「搞活」經濟。於是,他和他的團隊又回到杭州。  

一九九九年初,以五十萬人民幣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www.alibaba.com)。簡單而言,這是一個全電子化交易平台,讓賣家和買家能通過互聯網進行談判、交易,甚至是推廣,大量採購。其中的「中國供應商」服務,更大大發揮了威力,讓上百萬的中小企業,得以用最低成本,跟遠至南美、非洲等採購商交易,真正做到了「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卓越的成就。  現在阿里巴巴被公認為全球最佳B2B網站之一,而馬雲本人也得到不少個人獎項,以表揚他在創新商業模式及促進各國間的貿易全球化所作的貢獻。  

回想至九九年馬雲創業起,其實每年都達到一個里程碑。零零年他們得到第一筆注資,並引進日本人孫正義這個超級互聯網「好友」;零二年公司有盈利;零三年每天營業收入逾一百萬元;零四年每天盈利一百萬元;零五年的目標是,每天創造稅收一百萬元且達標。而零三年的「沙士」可能間接地幫了阿里巴巴一把,因為這已是電子商貿的助力。而當年,阿里巴巴更推出了C2C的交易平台「淘寶網」(成績比ebay還要好)、創建獨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

去年,最驚人的消息公布了:阿里巴巴為雅虎注資十億美元,擁有雅虎中國的所有資產!亦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業的真正霸主!

Friday, August 04, 2006

台灣《蘋果》的成功 3 August 2006

  七月底,筆者到台北參加了一個某國際知名雜誌中文版的籌備會議。

  五年沒有到過台灣,很多事物都變了:捷運鐵路系統的開通,大大改善了路面的交通;駕車者和行人都比從前禮讓。誠品書店的氛圍是一樣的舒適;還有西門町和忠孝東路,都跟以前一樣熱鬧。

  參加這個會議,負責發表這新刊物的編採內容規劃的,是一位副總編輯,他在台北有超過二十年的編輯經驗。

  他一開始,便講到「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為甚麼會成功。他說,約五年前,黎智英登陸台灣時,以作為一個香港人的身分,竟許下豪情壯語,說《台灣蘋果日報》每天銷量要達四十萬份。

  當時,沒有人會相信黎智英可以成就這個目標。因為,當年台灣三大報章加起來的銷量,也不過只有約四、五十萬份。就算他能燒錢做宣傳,也不可能就這樣亂吹牛。

  我自己效力過香港的「壹傳媒」,猜想黎智英的目標,絕對並非沒有邏輯的。香港只有約七百萬人口,今天香港的《蘋果日報》每天實銷二十五到三十五萬份。台灣有超過二千萬人口,是香港的三倍,目標只訂在四十萬份,似乎反而還少了一點。當然,今天《台灣蘋果日報》的每日銷量已達三十餘萬份,而其他報章的銷量都下降了不少,證明他當年的「豪情壯語」並非不可能達到的。

  回頭說這副總編輯,他認為一般人認為《台灣蘋果日報》的成功,是圖片大而震撼,標題大而誇張,文字相對地少,但資料豐富且圖片多。他提出了而改造編採流程,把美術編輯放在流程的前面,而非傳統的只作支援部門。這個在台北的新概念,得到滿座掌聲,人人都說十分有啟發性。

  主持人問我的意見。我說,《蘋果日報》有一個重要的信念,就是「市場主導、讀者為本」。不會把傳統的方法拿來作藍本,不會「硬要」讀者接受內容。所以才會有讀者喜歡的視覺效果、話題性、八卦性。圖文配合的效果、豐富的資料作參考,其實是產品,並不是設計。正因如此,把美編放在流程的前面這方法,「壹傳媒」在九十年代初已用上了。後知才後覺,這也是台灣報刊追不到不斷改進完善的「壹傳媒」報刊的質素和成績的原因。

  黎智英就是從不懂辦報,慢慢破舊立新,做一些別人不會做的正確事而成功的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