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8, 2005

索羅斯亦正亦邪  27 Oct 05

香港人認識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是因為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年,大部分人都認為是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狙擊各國貨幣,導致亞洲各國經濟逐一崩潰,因而造成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政府出現危機。索羅斯本人亦被冠以「大鱷」的稱號,連香港的董建華政府,也把經濟倒退歸咎於索羅斯的一連串「惡性」行動。  

索羅斯的背景大家又知多少呢?這位「大鱷」是猶太人,於一九三零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出生。少年時期因關係逃離當時納粹德國統治下的祖國,到了英國。並在倫敦經濟學院(LSE)畢業,師承哲學家卡爾.普(Karl Popper)。  

一九五六年他移居美國,並投入投資證券業。自此,他憑預先洞悉趨勢及掌握市場混亂而產生的漏洞這兩大天賦,不斷炒賣股票和外匯;加上他來自歐洲(當時美國市場大部分證券從業員沒有參與歐洲市場的活動),並能操多國語言,便利用歐美市場的差價不斷作對沖活動。結果,他累積了龐大的財富。  

正因為索羅斯能乘市場混亂(Chaos)機會賺大錢,不少人批評他其實是製造市場混亂的人,而且投機倒把,藉內幕消息交易的「大鱷」。其中,他分別擊敗了英國和亞洲數個金融體系。  

一九九二年,當時英國經濟處於弱勢,但英鎊是歐洲匯率機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的一員。英鎊卻不願脫離ERM,亦不希望瘋狂加息及貶值其貨幣。索羅斯看準形勢,賣空了過一百億英鎊,逼使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令其貨幣貶值。可是,連番加息後英鎊仍然未見起色。終於在九月十六日,政府宣布英鎊脫離ERM,索羅斯賺取了超過八十億美元的利潤。當天,亦是史上有名的「黑色星期三」(Black Wednesday)。而翌日的《金融時報》頭條新聞,稱索羅斯為「擊敗英倫銀行的人」(the man who broke the Bank of England)!

一九九七年,他以類似的伎倆,令大馬、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貨幣體系崩潰,製造了亞洲金融風暴,當然他亦獲利甚豐。  

索羅斯認為自己是市場參與者,不須理會後果。況且,他亦是一名超級慈善家,他開設社會機構,資助非洲、中南美、中東歐大部分貧苦國家,更在匈牙利創立了中歐大學。有說他甚至是推倒林圍牆的一大功臣。  

他雖然「亦正亦邪」,但卻確是當今投資界天才橫溢的梟雄。

Friday, October 21, 2005

球會營運模式  20 Oct 2005

今天跟大家談論一下,世界足球壇上的有趣經濟數據。  

英格蘭球會曼聯,一直以來都是全世界收入最多的球會,截至二零零四年七月尾的零三/零四年度的收入為二億四千九百萬歐羅。可是,據會方估計,曼聯在零四/零五年度上半年盈利下降五成二,而九月又預測電視轉播的收入將會下降,曼聯的領導地位,勢將被西班牙皇家馬德里取代。  

據皇馬的年度業績報告顯示,球會於零四/零五年度的收入達二億七千五百萬歐羅,比對上一個年度增加了百分之十七。再細看收入分布,來自贊助、商品銷售等商業項目,佔百分之四十二,其中商業贊助及廣告收入上升了百分之七十八,達四千六百萬歐羅,主要是與西門子(Siemens)簽訂了更優厚的新贊助合約;門票收入只佔百分之二十六,電視轉播收入佔百分之二十四,餘下百分之八來自宣傳活動,包括遠征亞洲的巡迴表演。  

反觀曼聯的收入分布,百分之三十七來自電視轉播,門票收入佔百分之三十六,商業收入則只佔百分之二十七。  

明顯地,兩支超級球會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略有差異。曼聯以爭取好成績,帶動爭取觀眾入場、爭取晉級歐冠盃、爭取電視轉播收入作為主要經營策略,陣中超級巨星極其量只有雲尼斯特(Van Nistelrooy)。  

皇馬則矢志以收購超級巨星來製造一支「銀河艦隊」,有巨星就有巨額的商業收入。當然成績也一定不會太差。不過,營運上似乎是以爭取星級球員,從而增加商業收益,再爭取好成績以確保觀眾入場。  皇馬陣中所謂「五條煙」,就包括了朗拿度(Ronaldo)、施丹(Zidane)、碧咸(Beckham)、魯爾(Raul)及卡路斯(Carlos)。當然,還未包括今季剛離隊的費高(Figo)和奧雲(Owen)。  

可是,就算曼聯和皇馬都是獲利甚豐的球會,不難估計,這兩球會的地位,亦快將被另一支英超聯班霸車路士取代。  

俄國油王阿巴謙莫域作為車路士的班主,從不吝嗇收購好的球員,車路士亦順利於上季奪得聯賽冠軍。它們不但有高的商業收入、電視轉播收入,還因為擁有全英最有錢的球迷,連門票收入亦甚有保證。若然車路士能奪得歐聯盃盟主的寶座,並且力拓海外市場,不出五年,將可成為世界最賺錢的球會。

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互聯網新紀元  14 Oct 05

筆者算是同輩中最早用個人電腦的人。記得早於一九八三年,便擁有一部蘋果電腦Apple 2。當時還未有需要用到文書或Spreadsheet等軟件,但仍記得電腦面裝有Wordstar、Dbase等程式軟件。不過,大部分時間筆者只用電腦來玩遊戲。當時的終端機是黑白顯示的,磁碟是大塊的。  唸大學時,個人電腦還未流行,同學都跑到電腦中心用WordPerfect做功課,但電腦的作用,似乎還是跟「可編輯文字處理器」沒有太大分別。  

大學畢業後,加入香港某大洋行做見習行政人員,整個辦公室只有數部電腦,亦只有我們這群年輕人懂用如Word、Lotus 123等軟件做文件和報告。當時,我們工作效率之高,把長輩們嚇了一大跳。不過,個人電腦仍未普及。而且,它仍然只集文書處理器與遊戲機兩大功能。  這個情況,直至一九九三年互聯網正式誕生,才出現了真正的個人電腦大革命。  

英國人Tim Berbers Lee在九十年代初發明了互聯網,兩個或以下的電腦可以利用電話網絡聯繫起來,交換訊息。早期的互聯網多用於軍事用途。互聯網的代號www(World Wide Web)在一九九三年出現。一九九五年八月九日,第一間互聯網瀏覽器公司Netscape網景在美國上市。網景的出現,正式宣告了電腦走向互聯網時代,而網站的出現,更是令個人電腦普及化的最重要里程碑。同年,微軟(Microsoft)亦拋出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並預先安裝在每一部有「視窗95」的個人電腦。自此,買個人電腦等如自動有上網的設置和必須工具。今天,買個人電腦的人,最主要的理由,已是上網,而非作文書報告,亦不一定是玩電腦遊戲了。  

今天,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人類生活翻天覆地地改變了。比如說,電郵(email)已成為最常用的溝通工具,郵件差不多可以淘汰了;即時網上通訊工具(Instant Messaging)如ICQ、QQ、msn messenger等,把人類村全球化之餘,更令傳統電訊公司損失不少收入;在網上可以購物、找資料、玩網絡遊戲、寫日記、找工作、下載歌曲,甚至電影、看報紙書刊、買股票等等。  事實上,我們真的要明白,世界已經進入了另一個紀元;這個「互聯網紀元」今天所蘊藏的潛力,相信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Thursday, October 06, 2005

堅毅不屈的硬朗女人  6 Oct 2005

最近,一位八十一歲的美國婆婆到香港,宣傳她的公司新店開幕。這位老太婆不是普通人,她是Columbia運動用品公司主席貝爾太太(Mrs. Gertrude Boyle)。  

貝爾太太的前半生可說多災多難。她是猶太人,祖母死於納粹德國的集中營。一九三七年她隨父親乘船逃難到美國紐約,經歷了第一次人生的逆境。然後,她結婚,生了三個孩子,一直當一個全職的主婦。可是,好景不常,一九七零年她的丈夫心臟病發去世了。她從此接管了丈夫領導的Columbia公司,成為董事局主席。當年的Columbia只是小型企業,丈夫的去世除了令貝爾太太痛失了一個伴侶外,更逼使她立刻由家庭主婦變成一個商業管理人。瀕臨絕境的Columbia必須一個強者領導,亦必須注入新的營銷元素,才能起死回生。貝爾太太曾經把Columbia放盤出售,市場反應欠佳,就算有人肯收購Columbia,貝爾太太也只得到一千四百美元的淨收入。  

於是,貝爾太太鼓起勇氣,把自己轉型為堅毅果斷的女強人,並帶領Columbia走上正軌。並從最初主要以製造雨衣、雨帽為主,不斷發展多元化產品及研究高科技布料,其中獨家研發的Omni-Tech(防風防水透氣布料)、Omni-Dry(速乾布料),先後通過嚴格的品質技術測試(Tested tough),加之出色的立體裁剪設計、Interchange System三合一設計,完全切合個人需要,並提供最佳的方便靈活性。今天,Columbia的產品包括了多功能褲、T恤、恤衫、背囊及戶外運動鞋等等。  

一九八四年,貝爾太太還嘗試在宣傳推廣方面作出大突破,就是所有廣告均由她(當時她已近六十歲)及兒子添.貝爾(Tim Boyle,公司的行政總裁)親身上陣。藉此令顧客和受眾留下更深刻印象。她和兒子穿上Columbia服裝,踏過沙漠攀過高山的廣告,令大家耳目一新。貝爾太太亦因而贏得「硬朗女人」(A Tough Woman)的稱號。Columbia的產品,亦被譽為是「品質超越考驗」!  

現在的Columbia已是世界名牌。貝爾太太的成功,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她能勇敢面對逆境,決心轉危為機;  
(二)她凡事親力親為,絕非影子領袖;  
(三)她能從失敗中學習,努力挑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