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3, 2005

引爆潮流 5 May 2005

  香港的一些電視劇集,本來沒有人看好,卻突然間流行起來,甚至牽起熱潮。十年前有《包青天》,今天有《大長今》。膠底名牌「Hush Puppies」,在一九九四年底,每年只能賣出三萬對,差點要結業。可是,怪事突然發生了。到了一九九五年秋季,Hush Puppies竟突然賣了四十三萬對膠底鞋。一九九六年,銷量升幅更達到四倍。有不少名不見經傳的牌子,亦突然流行起來,差不多所有人都趕潮流,究竟是甚麼原因呢?
  由《紐約人》(The New Yorker)撰稿員馬琴.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所著的《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便具體分析了以上的現象。
  「引爆點」本來是一個傳染病學的術語,原指瘟疫在造成足夠多的個體感染之後,所達到的一個臨界點,引起大規模的疫情爆發。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某些思想、行為、信息和產品,有觸動了某個引爆點之後,就會傳瘟疫般迅速擴散,到達每一個層次的受眾。
  這個「引爆點」現象,在筆者的多年工作生涯中,也接觸過不少。正如作者所說,要能觸動「引爆點」,必須通過三個原則。
  (一)關鍵人物法則(The Law of the Few)
  三類關鍵人物包括了提供信息的「內行人」(Mavan)、傳播信息的「聯繫人」(Connector)和說服別人接受信息的「推銷員」(Salesman)。筆者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當年的《飲食男女》雜誌中,食家蔡瀾便經常擔演「內行人」的角色;雜誌本身是出色的「聯繫人」,而普羅愛吃的讀者,便成為稱職的「推銷員」了。
  (二)黏力因素(The Stickiness Factor)
  黏力因素提出信息在針對受眾,經過有感染力的包裝後,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風潮。比如上例中的《飲食男女》,便改革了過往介紹食肆或食物的傳統方式。重精美照片和編者推介,特別有感染力。
  (三)環境威力(The Power of Context)
  主要指環境中那些具體的因素,可以成為流行行為的引爆點。比如說一個被認同的代言人在特定場合的一些說話,都可以造成引爆的威力。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